作為一個新建構的理論,新型農業體系理論在“破”的意義上,這一理論已經做的比較充分完備;但在“立”的意義上,這一理論還尚待明確它的現實指向。生物技術、生物經濟與中國農業發展之間有著密切復雜的聯系,它決定了對任何技術的運用都必須和中國社會現狀相匹配而行。
《山東農業》本刊是山東省惟一一份大型農業綜合性、指導性經濟刊物。始終站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前沿,以敏稅的、開闊的視野,發現新情況、報道新典型、總結新經驗、傳遞新信息;跟蹤國內外走勢。榮獲2002年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對生物技術的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為“對基因、細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動植物等生命體進行研究開發運用的技術活動”。就本文的生物技術研究(非農學意義,而是社會――經濟意義上的)來說,對生物技術的一切研究都必定是建立在對生物技術如何具體運用于中國本土社會發展的研究之上的,是和中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如果生物技術只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尚未能獨立地成為一種社會――經濟事業的話,也就沒有生物經濟這個概念了。所以,生物經濟這個概念是指生物技術與實驗室外的社會接壤后發生的經濟――社會事實。如果沒有產業化的運作,沒有它運作的動力與目的,生物技術本身并不能直接衍生出生物經濟。我們就該關注什么樣的生物技術能夠被傳播運用,又是怎樣成為經濟因子的,亦即生物技術作為一種社會事實和社會事業的運作的動力和目的。
實驗室里的生物技術,一個人可能一輩子也與此無干。要使技術與經濟生活連接的前提必須是,在一定范圍內為人所需要并要獲取,必須有一個共享的范圍,這個范圍較大,技術的(經濟)價值一般就較高。生物技術的傳播與共享永遠只是一個不斷克服局限的努力,但局限是永遠存在的,先天的利益不公正已經包含其中。所以我們來研究生物技術,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怎么逸出實驗室,飄落到社會經濟生活土壤中,結出生物經濟這朵花來的,而這朵花的粉與蜜又是為誰所擁有和采摘的。
2生物技術的物質層面與社會層面
第一個層面,物質層面亦即事實層面。生物技術其實是生物經濟的潛在形式,是它的質料。就象轉基因大米種出來就是為了進入市場賣掉,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賣掉了,有的也許是農民自己吃了,這時候它就不是生物經濟成分;決定轉基因大米進入市場的是米業制度、米市行情和機遇,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是用轉基因大米種子種出來的大米。借用邏輯學老祖宗亞里斯多德的一對哲學范疇來說,質料只是潛能,從潛能轉化為現實存在,還需要目的因和動力因,質料和形式這一對范疇是被亞里斯多德用來解釋事物發生的原因的,形式本身可以劃分為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再加上質料因,便是亞氏著名的四因說,一切事物的發生離不開這四因。在他看來,作為潛能的質料從理論上講是在先的;但實際上,現實性是在先的,因為如果潛能在先的話,那么很可能一切的東西都可能存在,卻還沒有存在。就生物技術來說,它出不了實驗室,進入不了生產體系,沒有生產運作的目的和動力,就不會是生物經濟的因素。所以,生物技術的第一個層面的含義就是劃定了生物技術的質料,從定義的角度來說,就是規定了事物的屬性。如果我們把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聯系起來看,那么生物技術的這一層面的屬性便不足以揭示出生物技術的種差,比如已能作為生物經濟因子和不能、尚未作為生物經濟因子的區別。
第二個層面,社會層面。生物技術必須具有社會――經濟價值,才能進入市場完成使命,所以生物經濟意義下的生物技術必然是社會性的存在。在生物經濟概念下來看生物技術,就會重視價值觀視角的引入。作為生物經濟因子的生物技術與否的兩者之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有價值標準與衡量級別的,這個標準在一個共同的范圍內是有效的,尤其在技術的實用性、對經濟的促動性等方面;然而這種效應也是有邊界的,它受制于我們所處的社會,所以才有一個社會里的生物技術創造出來的生物經濟價值不同于另一個的社會的現象。生物技術的價值說到底是一種價值觀,是我們人在說這種技術而非那種具有價值,任何價值都不是孤立懸置的存在,主客體之間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導致價值的消失。
3生物技術價值的有效性及其邊界
生物技術價值是一種價值觀,但它不是個別的價值觀,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價值關系的體現,在這個意義上,生物科技及經濟行業是一種社會存在和社會事業。生物技術價值的主體當然是人,而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實際生活中,生物技術事業應該以國家和民族為價值主體,生物經濟價值就必須服從國家民族共享的價值觀念體系,并且生物經濟價值評價標準也應該以社會價值觀體系為邊界。目前生物技術界是眾所注目的朝陽領域,被視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社會上對這個新生事物有贊揚也有疑慮。中國生物科技事業是伴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而發展起來的,改革的目標和歸屬是富民強國,“國”是社會主義中國,“民”是最廣大的中國人民,中國生物科技事業在根本上不得違背這個共同的利益原則,不得無視這個價值主體,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發展源泉和合法性所在。當前,新一界政府對經濟建設利國利民的強調,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對“三農”問題前所未有的重視,都是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表征。
4對“新型農業體系”理論的一點看法
第一,新型農業體系理論新就新在它認為要以非農的思路來解決農業問題。其次,研究工業反哺農業、對農業補貼保護政策與措施。第三,研究與新型農業體系相關的非農化問題與途徑。探討在非農化進程中縮小“舊農”的必然性與拓展“新農”的必要性關系,以及如何釋放農村勞動就業市場,將農村人口轉移到傳統非農領域――包括新的農業領域和非農業領域的政策措施與途徑。第四,研究新型農業體系的技術體系及其與常規農業技術體系的關系。即研究在利用常規農業技術的同時,如何利用生命科學與現代生物技術的最新成果來拓展農業新的領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