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鍛壓技術》論文投稿,鍛壓是鍛造和沖壓的合稱,是利用鍛壓機械的錘頭、砧塊、沖頭或通過模具對坯料施加壓力,使之產生塑性變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制件的成形加工方法。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四化”同步關鍵是協調互動,統籌發展。本文論述了農業機械化與城鎮化的相互關系,并對今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針政策提出幾點建議。
一、農業機械化對城鎮化的促進和支撐作用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機械化的組合,是我國糧食產量大幅增長,大批農村勞動力不斷得以解放的兩個主導因素。1978—1984年是我國農村改革為主的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機械化的組合使我國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按播種面積計算的糧食畝產量1983年達到226.5 kg,比1978年增長了34.4%,年平均增長5.7%。1983年全國農機總動力增加到1.8億kW,比1978年增加53.4%,大中型拖拉機1983年增加到846 776混合臺,比1978年增加5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機械化的組合,是農村生產關系適合農業生產力要求的最適宜方式,這種方式解放出了大批勞動力。2012年底,我國農民工數量已達到26 261萬人,從農村中解放出來的這么多農業勞動力到哪里去?這呼喚著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2.農機社會化服務是維系當前農村生產的主要力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就業、外出打工,已成社會潮流。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年齡和性別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據對我市農村勞動力狀況的多年觀察發現:50歲以上的婦女,60歲左右有勞動能力的男人占大多數,占主體,45歲以下是少數。這是一個弱勢的群體,重活干不了,都是由農機社會化服務單位擔負起來的。例如2013年我市耕地面積為150萬畝,全市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到了70.3%,耕、種、收三大作業環節農機化作業水平分別達到了98.7%、69.4%和33.4%,充分顯示了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大作用。
3.農業機械化支撐了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土地要進行適度的流轉,形成規模化經營,才能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果。而規模化經營必須有現代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支撐。我市現有農機合作社314個,實現土地流轉25.85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7%,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557臺,各類農機具3479臺套,水稻插秧機265臺,聯合收割機279臺。這些設備構成了我市土地規?;洜I的主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2012年底,全國農村流轉的耕地面積僅占農戶土地承包合同面積的21.2%。由此可見,實現農業現代化規?;洜I任務還很艱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走的路還很長,任務也更加繁重。
農業機械化促進了城鎮化的進程,從而加快了城鄉二元化結構社會的改革,促進了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政治意義上看,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的健康發展,直接推動著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發展和深化。
二、城鎮化進程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支持和促進作用
1.從農業機械化未來發展規模方面看,大批農業勞動力進入城鎮,為土地流轉、規?;洜I創造了條件。因此,城鎮化開辟了農業機械化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條件。
2.從農業機械化未來發展的深度方面看,機械化作業的觸角幾乎深入到了各項生產的所有環節上去了,這就決定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道路是:由基本機械化向全面機械化、半自動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因此,城鎮化的發展又為農業機械化向更深層次的發展創造了時機上的條件。
3.從農業機械化實現的過程來看,我國的城鎮化為二、三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促進了我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也使我國的農機工業具有了強大的制造生產能力,能滿足我國農業生產對各種農機裝備及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4.從社會和諧發展的角度看,農村剩余勞動力安排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都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農業機械化與城鎮化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二者協調互動,才能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對農業機械化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國戶籍改革進入了實施階段,這個過程必會加快農村耕地的流轉,擴大規?;洜I的范圍,為適應這個大的發展趨勢,對農業機械化未來的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國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扶持力度,形成完整的扶持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和措施保障。
2.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一線使用操作、保養維修人員的隊伍建設,打造出一批較高水平的第一線技術工人隊伍,只有高水平的技工與高技術裝備相匹配,才能實現作業的高效率。
3.充分發揮市鄉兩級農機管理服務、示范推廣、教育培訓、信息匯集機構優勢,推進農業機械化和城鎮化進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