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對餐余地溝油的前處理過程進行詳細介紹,其中包含除雜、脫膠、脫色步驟等,通過對四種來源不同的餐余地溝油進行實際考察,結果得知:本實驗中的前處理技術對地溝油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對后續過程的基本需求基本可以滿足,從而實現綜合利用的目的。
關鍵詞:餐余地溝油,綜合利用,處理技術
1 概述
“地溝油問題”是當今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尤其是大量地溝油,經過簡單處理后重返人們餐桌的現象[1],嚴重威脅了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其實地溝油也是一種資源,是可以加以回收、利用的[2].但回收來的地溝油,往往品質很差,內含很多的雜質。如餐飲業產生的泔水油,一般暗淡渾濁,顏色較深,含有較多的蛋白質、糖類物質等。所以,在除雜后,往往需要對油脂進行除雜、脫膠[3]、脫色[4],才能進行綜合利用。
2 餐余地溝油的前處理
本實驗選取食堂餐余油、煎炸后油、餐余菜籽油、家庭油煙機中殘余油等四種餐余地溝油,進行了實際應用考察。
2.1 除雜操作
地溝油樣品中,一般含有大量殘存食物等固體雜質。本實驗主要通過過濾、分液、離心等操作,將餐余地溝油中的雜質除去。具體操作為:將回收的餐余地溝油用200目篩網重復過濾一次,以除去體積較大的固體不溶物,將得到的液體進行靜置分液,取上層油層。之后以2000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分離,持續5分鐘,以除去地溝油中的小體積不溶物與大部分蛋白質。將離心管內上層液體回收得到相對較為清澈的地溝油。實驗所考察的四種餐余地溝油具體的除雜效果見表1.
2.2 餐余地溝油的脫膠操作
除去固體雜質后的油樣,其中還含有很多大分子膠體物質,其中以磷脂為主要存在形式。本實驗以磷脂含量為主要衡量指標,采用酸-堿-水聯合法,對餐余地溝油進行脫膠處理。具體操作為:將地溝油放入75℃的恒溫水浴鍋中加熱,溫度恒定后,加入油脂檸檬酸-磷酸混合溶液。然后用恒溫磁力攪拌器,在75℃下,持續攪拌30分鐘后,靜止,降溫。待溫度降至35℃左右,用氫氧化鈉調節pH值。然后在35℃下,再次攪拌30分鐘后,加入一定量的蒸餾水,再攪拌30分鐘。靜置2小時后,進行離心分離。一般離心后,可得到較為清澈的地溝油。四種餐余地溝油的脫膠效果見表2.
2.3 除水操作
本實驗首先采用加熱法除水。用恒溫磁力攪拌器加熱到105℃,攪拌、加熱,直到沒有水泡冒出,冷卻至室溫。然后再用化學試劑除去油中微量的殘留水。一般是在得到的地溝油中加入無水亞硫酸鈉,直到有亞硫酸鈉固體出現后,再加入少量無水亞硫酸鈉,即可。攪拌、靜置,過濾,除去亞硫酸鈉,可得到無水的地溝油。
2.4 餐余地溝油脫色操作
本實驗以油脂的吸光度為衡量指標,采用活性白土為脫色劑,對脫膠后的地溝油進行脫色處理。具體操作為:取適量無水地溝油,加入適量活性白土,加熱攪拌一定時間,離心除去脫色劑,可得符合質量要求的地溝油樣品。
3 結束語
四種餐余地溝油實際的應用結果表明:采用本實驗確定的前處理技術,對這四種地溝油均能有較好的除雜、脫膠和脫色效果,油脂雜質基本徹底去除、膠體物基本清除、顏色明顯變淡。但來源于家庭油煙機油盒中的殘余油,由于油脂成分比較復雜,其除雜、脫膠、脫色效果,明顯差于前三種地溝油,需要多次脫膠、脫色后,才能滿足綜合利用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臣,周洪星,石駿,等.地溝油的特點及其危害[J].農產品加工,2010,210(6):69-70.
[2]翦英紅,范寧偉,李牟,等.餐余地溝油制備生物柴油的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6,33(5):67-71.
[3]季祥,張少敏,蔡祿.地溝油脫膠工藝條件優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2,35(11):112-115.
[4]曲家樂,王全杰,張慧潔,等.地溝油脫色方法研究進展[J].西部皮革,2013,35(4):23-27.
推薦閱讀:農產品市場周刊農業技術類期刊投稿
《農產品市場周刊》作為農業部五大信息發布窗口之一和我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指定公告單位,《農產品市場周刊》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家承擔中央政府有關部門發布農產品生產、經營和消費信息的權威媒體。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