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徽新屯倉地區位于張八嶺隆起東緣, 為明確找礦潛力, 對研究區進行 1∶ 5 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 根據區內 1∶ 5 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數據, 分析研究了 12 種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 發現 Au、 Pb元素有局部富集成礦的可能性; 總結了各元素分布規律, 發現研究區內 Cu、 Cr、 Ni、 Co 4 種元素的分布規律非常相似, 4 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圖對區域地層劃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圈定了綜合異常 16處, 對主要異常進行了成礦潛力評價。 綜合分析后認為 AP5 異常具有尋找矽卡巖型銅 (金) 礦體的潛力, AP10 異常具有尋找低溫熱液型鉛鋅礦的潛力, AP12、 AP14 異常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 二者均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異常查證工作。
關鍵詞: 土壤地球化學調查; 地球化學特征; 元素分布規律; 找礦潛力; 新屯倉地區
寫熹; 汪晶; 蔡曉兵 世界地質 2021-12-17
0 引言
張八嶺隆起為郯廬斷裂帶在大別造山帶和蘇魯造山帶之間的變質巖出露部分, 為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的分界帶[1](圖 1a)。 前人分別對張八嶺隆起的構造變形特征、 基底走滑韌性剪切帶、 南段晚古生代侵入巖、 張八嶺群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和地層時代進行過研究, 得出張八嶺隆起的形成與華北、揚子兩板塊在印支期的俯沖碰撞有關; 其南段侵入巖的巖漿源區主要為古老的華北克拉通下地殼, 是華北下地殼源區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結果; 張八嶺群形成于非造山張性環境, 產于裂陷槽; 可能是大陸裂谷作用的產物, 是揚子東北緣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沉積巖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9]。
皖東張八嶺地區是一處重要的異常濃集區, 該地區具有巨大的找金潛力, 雖然開展過大規模找礦工作, 但并未發現較大規模的工業礦體[10]。 研究區位于張八嶺地區東部, 且西北部跨張八嶺構造帶, 存在發現工業礦體的可能。 2013—2016 年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在新屯倉、 來安縣、 滁縣、 全椒縣四幅區域內開展了 1∶ 5 萬礦產地質調查。 本文選取新屯倉幅為研究對象, 以區內完成的 1∶ 5 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數據為基礎, 詳細探討了區內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總結了元素的分布規律, 并對區內主要異常進行評價, 分析其找礦潛力, 為新屯倉及皖東地區的找礦工作提供思路。
1 地質概況
研究區位于郯廬斷裂帶東側, 張八嶺隆起東緣褶皺沖斷帶, 屬于下揚子前陸構造帶。 地層區劃屬下揚子地層分區。 下揚子地區是指郯廬斷裂帶以東、 蘇魯造山帶以南、 江南造山帶以北的地區。區內地層由老至新依次為青白口系西冷巖組(Qnx), 分布于研究區東部, 巖性主要為細碧巖、變石 英 角 斑 巖、 石 英 片 巖; 南 華 系 周 崗 組(Nh1z)、 蘇家灣組 (Nh2s), 巖性為含礫千枚巖夾變質石英砂巖、 變細砂巖、 粉砂巖; 震旦系燈影組下段 (Z2 d1 ), 巖性為微晶白云巖、 微晶灰巖; 白堊系赤山組 (K2c), 巖性為砂巖、 粉砂巖; 古近系舜山集組 (E1s)、 狗頭山組 (E2 g)、 張山集組(E2z), 巖性為泥巖、 粉砂質泥巖和砂礫巖; 新近系的洞玄關組 (N1 d)、 桂五組 (N2 g), 其中洞玄關組巖性為灰綠色砂礫巖、 砂巖、 粉砂質黏土巖,桂五組巖性為橄欖玄武巖與氣孔狀玄武巖互層, 夾灰紅色砂礫巖、 紫紅色泥巖 (圖 1b)。
區內構造主要為北東向的韌性剪切斷裂, 位于牛場—大柱山一帶, 平面呈圈閉的近圓形狀, 大致沿西冷巖組與周崗組接觸界線分布, 寬百余米至幾百米不等, 韌性剪切帶中變形小構造發育, 并發育一系列剪滑面, 這些剪滑面特征不明顯, 位置也不固定, 與兩側巖石間無明確界線, 往往呈漸變過渡關系。研究區侵入巖主要為屯倉巖體, 分布于屯倉水庫一帶, 侵入于西冷巖組和燈影組, 絕大部分被新生代玄武巖不整合覆蓋, 出露面積約 23 km2。 由于巖體被玄武巖覆蓋, 在接觸帶附近的巖石具葉臘石化、 綠泥石化等蝕變, 并可見 1 cm 的冷凝邊及3 ~ 4 cm 寬的褪色帶, 冷凝邊中的石英來源于巖體。 巖體與灰巖接觸處, 可見圍巖具大理巖化、 透閃石化和矽卡巖化等蝕變。
2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