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理論論文
一隨著2001年教育部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以下簡稱《綱要》)的頒布,很多學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幼兒教育實踐者在對《綱要》認真學習領會的前提下,集多學科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編寫了一系列與《綱要》精神相符合,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幼兒園課程教材。
此外,各省市也積極組織自編鄉土等教材。這些教材從幼兒成長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緊扣《綱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總體要求設計活動內容,在整體上顯示出三大特點:首先,在課程內容和教材框架的設計上,以板塊式教學內容構建多向教學活動,具有融合性。各類教材均以《綱要》為準繩,按照《綱要》對于幼兒園教育五大領域的劃分要求,以領域活動或主題活動的形式來設計教學板塊,兼顧幼兒身心發展的多方面性,以達到“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的目的。這是不同版本教材所體現的一個鮮明的共性,凸顯了《綱要》的權威性及其對教學的指導性。其次,在教學形式的實施上,以游戲活動作為主體活動,具有游戲性和趣味性。上述教材將游戲貫穿于五大領域,切合了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游戲需求心理。第三,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以形象化的手段統領活動內容,貫穿文學性。不同版本的幼兒園教材中,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主題的活動都按不同的教學目標而不同程度地融入文學活動。而在語言領域活動中,文學因素的滲入就更為豐富,其主要標志是幼兒文學作品的選入份量明顯加重。這一點,我們從下面表1的統計數據中不難看出。
顯然,大量幼兒文學作品進入幼兒教材的語言培養活動中,用語言藝術的形式承載起對幼兒進行語言啟蒙和語言教育的任務,并通過幼兒故事的情節牽引,童謠的歌戲互補,童話的奇異想象,幼兒散文的美感導向,使幼兒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訓練得到啟蒙和熏陶。這樣的編寫理念無疑切合了幼兒的故事思維和游戲心理。
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深入教材,按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的標準來衡量已選入教材的作品,就能明顯感覺到:一方面,在選入各種幼兒園課程教材的幼兒文學作品中不乏優秀之作,其中韻文性作品以趣味盎然、富有節奏韻律的唱誦之文顯示出幼兒文學作品特有的趣味和游戲性,而相當數量的幻想性敘事作品又以溫暖的情感、抒情的筆墨、有趣的故事、新穎的想象放送出文學對人的情感熏陶、精神培養和語言學習的魅力;但另一方面,從宏觀的視角來觀照,即可看到選入教材其他活動領域的幼兒文學作品在整體上顯示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重認知、強教育、養習慣、顯趣味,即使是語言活動領域入選的作品中,也不乏這樣的情況。顯然,教材編寫者努力以故事的趣味性帶出知識性和教育性,因此,在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文學選擇都貫通著淺顯明白的思想性,而活動設計的各個環節,無論師生互動中的提問設計抑或幼兒的唱誦、聆聽、欣賞、表述的安排,也多終結于認知和教育功能的實現上。這說明在幼兒園課程教材的編寫中,注意《綱要》的總體要求和各領域的目標培養,并按活動目標從認知事物、培養習慣、行為教育、品格引導等方面定位文學選擇,已成為教材編寫者選擇幼兒文學作品的目標指向。然而,這種出于良好意愿的目標指向,也同時使幼兒教材在用文學的眼光為孩子們的多方面啟蒙而選擇最優秀的文學作品時,未達到盡善盡美。
二兒童是一個人的生命成長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兒童的年齡越小,其兒童特征就越純粹和越典型。幼兒正處于兒童生命成長的第一階段,最顯出兒童的天性與心性。幼兒文學擁有著文學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它對兒童世界的再現、兒童生命狀態的描摹、兒童心理活動的展示、兒童天性的張揚,都顯示出純真稚拙、歡愉變幻、樸實淺顯的美學特征。這些特征要求幼兒文學作品是淺顯快樂的,是富有幽默感和游戲性的,是溫暖而充滿巧智的。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無不彰顯著這樣的美學特征,它們以孩子們愛聽的故事、愛唱誦的歌謠,引導著幼兒的行為,為他們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行為規范的習得、是非美丑的最初評判、美好情感的培養、奇異想象的放飛、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對自然社會的認識,悄然地做著潤物細無聲的工作。
正是因為幼兒文學之于幼兒成長的巨大作用,《綱要》在對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基本目標中明確強調,要培養幼兒“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而在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內容中,要求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幼兒園課程教材對幼兒文學作品的選擇要符合這樣的要求,必須進行準確的定位。對此,筆者認為,幼兒園課程教材中的文學選擇當定位于憑借幼兒文學作品所固有的溫暖甜美的情感、稚拙歡愉的情緒、幽默巧智的審美特征以及豐富的趣味以達到精彩傳達《綱要》的內容。因為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總是在激發孩子們美好的感情和快樂的心緒時,在帶領孩子們放飛奇異的想象、體驗游戲的樂趣時,傳遞出多方面的認知信息和教育內涵。它不是對《綱要》內容的詮釋和圖解,而是在文學的精彩中實現了《綱要》內容的諸方面要求。
根據以上定位,認真考察當下通用的幼兒園課程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歸屬于語言活動領域的教材,其文學作品的選擇在總體上是合理的。實際上,在各種版本教材的語言活動中,就有不少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例如,在《幼兒發展課程•語言活動領域》(小班•下)中所選的兒歌《捉乖乖》、《嘻嘻哈哈》、《板凳歌》,童話《扣子房子》、《白云》、《小狐貍傘》、《造房子》等;《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套材》(中班•上)中所選童話《鼠小弟的背心》、《小黃鶯唱歌》、《呼嚕樂隊》、《好聽的聲音》、《會動的房子》,兒童詩《愛美的小公雞》等;《幼兒園多元能力探索課程•語言活動領域》(中班•下)中所選的童話《逃家小兔》、《你是螞蟻小可》、《快樂的鞋匠》、《乖乖的禮物樹》、《熊爸爸的小店鋪》等;《幼兒園多元陽光課程•分享語言活動》(中班•下)中所選童話《梨子小提琴》、《春娃娃》、《果醬小房子》,兒童詩《夏天的歌在哪里》、《吹泡泡》,兒歌《小蚱蜢》;《幼兒園多元陽光課程•分享語言活動》(大班•上)中所選童話《耷拉著耳朵的小白兔》、《十二生肖故事》,《猴子學樣》、《神筆馬良》,散文詩《云兒和風兒》;等等。
在這些作品中,《梨子小提琴》就是一篇為廣大讀者、研究者所熟知的、既抒情又有趣的優秀作品:小松鼠用半個梨子做成小提琴,拉出好聽的音樂,優美的音樂好像果子蜜流到了動物們的心里。音樂引來了森林中許許多多的小動物,也引來了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梨子小提琴里的一粒籽掉在地上,長出了綠芽,綠芽在小松鼠的琴聲中長大,又結出很多梨子。
小松鼠把這些梨子摘下來送給森林里的小動物,小動物們把梨子做成小提琴。于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森林里響遍了小提琴演奏的音樂。這篇作品用豐富的想象拉響琴弦,放送甜美抒情、充滿溫暖和友愛的旋律,以美妙無比的故事放飛孩子們的想象力,以流漾于故事中的溫情激發孩子們內心溫暖美好的情感,以融于故事中的意蘊給孩子們帶來多方面的啟迪。
再如兒童詩《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蘋果是花兒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兒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吹呀吹/我吹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謠/……我吹的泡泡是一串串歡笑”。這樣的詩句借著兒童吹泡泡的游戲而溢滿童趣,以童稚的想象牽引幼兒對自然世界的認知,而其和諧的音韻則傳達出詩作的音樂美,能夠在快樂的吟唱中帶給孩子們美的遐想和游戲的體驗。又如《小狐貍傘》。這是一篇短小有趣、快樂溫暖的童話:小狐貍學會了變身法,他看見美麗的公主就變成一朵花,公主驚訝,這朵花怎么長著狐貍的耳朵;他和朋友們賽跑,變成一個咕嚕咕嚕往前滾的球,可朋友們說,從來沒見過拖著狐貍尾巴的球;下雨了,小狐貍變成一把大傘給大家避雨,大家看著長滿狐貍毛的大傘就向小狐貍道謝。小狐貍的變身術總是透露出其原型特點,而長著狐貍毛的大傘又撐起了充滿快樂和友情的天地。作品以其特有的歡愉與幽默而在簡短的故事中蘊藏智慧與快樂。這些優秀的作品,以情趣美、幽默感和趣味性給幼兒以快樂的文學體驗,以輕松有趣的故事、富有童真美的抒情和趣味性的唱誦引領孩子們對自然的認知,用優美的抒情澆灌美好的情感,并在文學的氛圍中順理成章地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些作品對幼兒產生著地地道道的文學影響,并以其切合兒童故事思維、童稚想象和快樂的審美效應而鑲嵌于幼兒心中。然而,除了這些優秀的作品以外,在幼兒園課程其他活動領域中的文學選擇就不那么令人滿意了。
從各類幼兒園課程教材的非語言活動領域來看,這一部分的文學選擇存在著明顯的幼兒教育功利性特點,故事成為了使幼兒在健康、社會、科學和藝術等活動領域中達標的工具。這樣,認知性強、概念化強、教育啟示性強的故事就增多,而充分彰顯幼兒天性的優秀文學作品則相對減少。雖然這些作品不乏趣的表現,但由于其“思想”的明顯介入,因而難以使孩子們從中享受到優秀作品所給予的快樂。這里,我們不妨略舉一、二以茲說明。
在《幼兒園發展課程》(小班•下)的六個領域活動中,共選幼兒文學作品69篇,其中語言活動領域21篇,其他活動領域39篇。在所屬其他領域活動所選的幼兒文學作品中,有不少于10篇是被認知性和教育性消解了文學性的作品,如兒歌《嘀嘀和嘟嘟》、《石頭糖》,童話《動物幼兒園》、《小衛士護牙》、《小香豬》,幼兒生活故事《臭腳丫》等。又如《幼兒園主題活動套材》(中班•上)的7項主題活動中,所選幼兒文學作品共25篇,其中或缺乏想象力、或概念化、或重認知、或施予教育的作品不少于13篇,如童話故事《誰的功勞大》、《假如沒有火》、《老鼠教授的吸塵器》、《工具箱里的爭吵》,兒歌《不玩火》、《交通安全歌》、《安全防火歌》等。諸如此類作品在其他幼兒園課程教材中也都多少不等地存在著。即使是在語言活動領域中,這樣的文學選擇也時有存在,如《幼兒園多元陽光課程》(中班•下)中的《報紙先生》。這篇作品講述的是關于報紙先生發揮其功用的故事:報紙先生被送到小紅家的信箱里,被小紅取走讀完后就扔到了垃圾箱里,第二天又被奶奶取走。報紙先生不僅供人閱讀,而且還被用來擦窗戶、包物品、做臺布、墊桌子等,發揮了很多作用。但整個這篇童話以粗略的線條勾勒了一個故事的輪廓,沒有趣味性,也沒有幽默感,更談不上奇異的想象和溫暖的情感,僅只是一個關于報紙的多重用途的故事化圖解。這樣的作品由于囿于活動的基本目標,不僅顯得概念化,而且藝術性也較差,不能給幼兒以快樂的感受,也不能發揮其作為活動支撐材料對幼兒的文學吸引力。
再如《交通安全歌》:“人行街道要聽話,睜開綠眼大家走,睜開紅眼全停下。一眨一眨黃眼睛,提醒大家要準備。紅綠燈,要遵守,行人車輛不打架”。
兒歌一開始便告訴小朋友要遵守交通規則,接下來兩句用“睜開綠眼”和“睜開紅眼”比喻紅綠燈,進而說明人行與車行的規矩。這看似很通俗,但細析則可以發現,這“紅眼”與“綠眼”的具體所指在低幼兒童那里未必能理解,作者并未為這樣的比喻搭建溝通喻體與本體的平臺。而從意思表達的邏輯看,此作品也存在不嚴謹的地方,加之押韻的不規范,又失去了兒歌的音樂美。又如《安全防火歌》的前五句:“小朋友請記住,別拿火燭玩游戲,紅綠燈,像媽媽,小心火災隨時起,火災逃生要牢記……”這里,一邊在告訴小朋友別拿火燭玩游戲,一邊又說“紅綠燈,像媽媽”,而下文又全是關于防火自救知識兒歌句子。這樣的作品在構思上、活潑性和趣味性上都顯得粗糙。
三筆者以為,幼兒園課程教材文學選擇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其原因與編寫者對《綱要》目標實施手段的理解和教材編寫人員組成的單一化是分不開的。
教材編寫者在選擇幼兒文學作品以作為實現
《綱要》目標的橋梁所做的努力中,由于受制于《綱要》目標的約束,往往不自覺地陷入了以思想的貼入來指導文學選擇的禁錮,這自然導致重作品內容與《綱要》目標的相符,而忽視作品是不是真正、充分地具有文學的品質。另一方面,由專家組成的幼兒園課程教材編寫隊伍雖對幼兒發展有全面的思考和設計,但由于缺少對兒童文學有深入研究的專家的介入,客觀上造成其組成人員的相對單一,這導致在其文學選擇中視野狹窄甚至難辯優劣,使一些能融知識、道德、安全、養成等教育于溫暖有趣形象之中的優秀幼兒文學作品未能入選,幼兒文學作品中的快樂因素、幽默精神和稚氣拙樸等美感特征被大大消解,奇異想象和精彩故事則有所缺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事實上,在幼兒園教育中,用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實現對幼兒的文學啟蒙并帶動幼兒的多向發展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在兒童文學的百花園中,盛開著眾多的優秀之花。譬如:雅諾什的《走,咱們去尋寶》,讓孩子們在陪伴小熊、小老虎尋寶的經歷中去見識世界、初知生存、明白幸福;拉烏德的《做在大胡子里的鳥窩》以極有趣的故事教育孩子們明白珍愛自然也就是珍愛人類的道理;索羅娃的《風雪小丫頭》在講述淘氣、活潑的風雪小丫頭的故事時,把知識、情感、教育、趣味多種文學因素融為一爐,起到了給幼兒傳知和施教的作用。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這樣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它們能用最形象的方式實現幼兒園教育各方面的發展目標,也是對幼兒進行文學啟蒙的最佳教材。因此,在幼兒園課程教材的編寫中,作為兒童文學研究者的介入必有利于克服由教育家選文而帶來的某些不足,從而促成教材在文學選擇方面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