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國文學論文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2003年出版的一部神秘偵探懸疑小說,一上市就在美國出版界刮起了一場幾乎前所未有的風暴。《達•芬奇密碼》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的位置長達兩年之久,并且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暢銷書名單上。截止到2006年5月,《達•芬奇密碼》已經出版了6000多萬冊,并被翻譯成44種語言。數百萬讀者為書中的故事而癡狂,追尋著哈佛大學密碼學教授羅伯特•蘭登的腳步進入虛幻的世界。紐約書評家珍妮•麥斯林認為“,自從《哈利•波特》出版以來,還沒有哪一個小說作者像丹布朗這樣‘罪大惡極’地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令讀者喘不過氣來,用一個又一個圈套哄得讀者暈頭轉向。”這本小說涉及建筑、歷史、文化、宗教等各個知識領域,集歷史事實、懸疑以及驚悚于一身。當然,在這本小說大受歡迎的同時,也受到諸多的爭論和質疑。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無法否認它是文學史上一部成功的小說。它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而且還在于作者對敘事藝術的嫻熟運用。
在這部小說中,丹•布朗從傳統小說中吸取了一些有益成分,再加上其中對宗教和歷史事實的另類闡釋,使讀者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小說使用通俗小說的通俗語言,采用傳統的情節結構,運用后現代小說技巧來講述一個嚴肅話題。丹•布朗的御用翻譯朱振武教授認為,雅俗共賞是這部小說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我非常贊同朱教授的觀點,同時我認為,正是由于其中傳統與后現代的完美結合,才使得它能夠雅俗共賞,因此,本文將從這部小說的素材與主旨,敘事框架與手法來具體分析兩者的完美結合。
一、完美結合之素材
后現代主義作品不僅否認認知現實世界的可能性,同時懷疑認知工具(或稱媒介)的現實性。“在后現代作家看來,井然有序的世界已不復存在,人處在一個不可理解的瘋狂世界里。他們的作品否認現實,推崇非現實。”后現代作品主旨模糊,內涵具有不確定性,玩弄語言游戲。然而《達•芬奇密碼》強調現實性。丹•布朗在小說中反復強調小說故事是建立在真實的史實基礎之上的。
在開篇部分,丹•布朗就宣稱小說中所提及的藝術作品,建筑,文獻以及一些神秘儀式都是真實存在的。不過事實確實如此。真實的地名:巴黎盧浮宮,圣敘爾皮斯教堂,羅斯林教堂等等。存在過或者如今依然存在的組織:郇山隱修會,天主工事會,圣殿騎士團等。真實存在的人物:桑德羅•波提切利,里奧納多•達•芬奇,艾薩克•牛頓,維克多•雨果等等。而小說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也不是憑空捏造的,公元325年教會的“尼西亞會議”,中世紀發生的“十字軍”東征,墨洛溫王朝的演變等等。這些真實存在的事物,增加了小說的現實感,體現了小說的傳統性。
作者在小說中引用了大量相關的藝術史,宗教知識以及歷史知識,并對其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這也正是小說后現代的體現。名畫《蒙娜麗莎》無論是名字還是畫的布局都被作者解讀為是一個“雌雄同體”。名畫《最后的晚餐》被詮釋為十二個男人與一個女人抹大拉的瑪利亞的畫像。
二、完美結合之主旨
通過對一系列史實的顛覆解讀,小說顛覆了父權意識形態,主張女神崇拜及女權主義的回歸。小說中傳統的女性主義主旨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君士坦丁大帝及其男性繼位者們通過對抹大拉的瑪利亞的抹黑以及對女性神靈邪惡化的宣傳活動,成功地把基督教轉變為男性統治的宗教。同時,小說中還反映了作者的對兩性平等和萬物平衡的渴望,該后現代主旨在當今戰爭與恐怖主義肆虐的世界中具有現實意義,勢必引起廣大讀者的熱切關注。小說字里行間都表現了男女平等、完美融合的主題,表達了作者追求平衡與和諧的思想。有如蘭登所言“世界由兩部分組成———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神和女神共同作用保持力量平衡,即陰陽平衡。當陰陽平衡時,世界就處于和諧的狀態下。不平衡時,世界就一片混亂。”回憶從耶穌誕生至今,兩千年來的精神統治都只充斥著男性話語權,女性在精神信仰中的地位被完全壓制。然而,這種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觀打破了男性與女性的自然平衡,導致人類生活的失衡—戰爭時常爆發,秘密組織泛濫,種族沖突、宗教沖突日益加劇,信仰危機愈發嚴重,最終只會帶來自我的毀滅,人類的滅亡。小說中所體現的“女權神圣”、“男女完美融合”的思想,正是作者從女性主義歷史觀的角度去反思男性歷史以及由于男性暴力本性而導致的當今社會的失衡及信仰危機等問題,體現了作者對當下的人文關懷,同時也契合了人類對和平世界與和諧社會的渴望和追求。這也正體現小說的主旨的傳統性與后現代性的完美融合。
三、完美結合之敘事框架與手法
《達•芬奇密碼》采用了亞里士多德提倡的傳統的線性的,漸進的基本符合因果關系的時間順序,同時也吸收了后現代小說敘事手法的優點,運用了閃回,消解等手法。
全文框架為一條敘事主線,多條副線同時進行,巧妙地避免了線性敘述較為單調的弊病。該小說的主要敘事框架為:盧浮宮博物館館長雅克•索尼埃被害(開端),哈佛大學符號學家羅伯特•蘭登與索尼埃孫女、密碼破譯專家索菲•奈芙參與調查(發展),蘭登和奈芙對一系列符號和密碼進行破解的同時與幕后神秘主腦斗智斗勇(高潮),秘密被破解真相被消解(結局)。該小說從始至終緊扣著這條主線展開故事情節。清晰地主線避免了后現代主義作品的通病:條理不清,可讀性較弱。小說的故事情節發生在一天之內,如果作者只是流水賬似地進行敘事,小說難免顯得羅嗦且單薄。為了增加小說的豐富感和飽滿度,丹布朗采用了“交迭式”敘述手法,“把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區分納入一個整體”。作者清晰而有序地一一描述了同一時空下不同人物的動作行為,在緊緊圍繞小說主線的同時,又將白化病人、主教、警方等個方面的沖突與斗爭作為副線,從而編織出一張縱橫開合、交相呼應的敘事之網。同時為了避免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混亂,作者通常都是將副線上發生的事情隔開,散布在相隔較遠的段落中,巧妙地避免混亂的同時加強了懸念設置和懸念持續的效果。小說幾乎每章都是到關鍵時刻就戛然而止,而下一章就立刻跳轉到另一條副線或另一個場景上。如小說第1章結束時寫到警察給了蘭登一張令他毛骨悚然的照片,但作者絲毫未透露照片里到底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第1章就此結束了。而在第2章作者完全沒有提到照片,而是轉而描寫白化病人殺人后的自虐苦修,卻也未交代其中原因。通過鏡頭切換、蒙太奇等手法,作者把作品演繹得活靈活現,處理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