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理論論文
一、“現實主義”的概念
在文藝理論領域,“現實主義”這一概念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作為一場具體的文學運動或文學思潮,它指的是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由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等為代表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他們相信,作家只要通過客觀冷靜的描寫,就能真實地再現外在世界,并揭示其內在本質。1929至1931年間,前蘇聯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拉普”)提出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這一概念?,F實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最初同時也是最偏狹的見解是盧卡契提出的“偉大現實主義”,他把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作為一種標準來衡量作品的優劣。就最寬泛的見解來說,有法國理論家羅杰•加落蒂提出的“無邊現實主義”的主張。他認為:“現實主義是無邊的,因為現實主義的發展沒有終期,人類現實的發展也沒有終期。在這個發展旅程中,現實主義沒有確定的碼頭,沒有最終的港口,即使是大衛•庫爾貝、巴爾扎克或者司湯達這些威名赫赫的名字的港口,也非最后的停泊所在。”[1]從具體的創作方法來看,這一對現實主義的理解由于過于寬泛而失去其作為概念的意義。但如果把現實主義看作作家的創作精神、心理傾向,加絡蒂的這段話顯然有其合理因素。羅伯-格里耶也曾說過,“現實主義不是一種定義明確并使一部分小說家與另一部分對立的理論;相反,它是一面旗幟,在這面旗幟下會聚著絕大多數———即使不是全部———當代小說家。”[2]這里所說的現實主義與作為文學運動或創作方法的現實主義不同,它是作家的對世界的體驗方式,也是在作品中建構世界的心理傾向。這正是我們所要說的現實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對外在現實的冷靜客觀的描寫,更體現在對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達,強調“我”對世界的體驗與發現。在20世紀的作家們看來,外在世界只是現實的一部分,人的隱秘不現的內心世界是整個實在世界不可缺少的。這一點突出表現在后現代主義文學中。在形形色色的后現代流派中,盡管作家創作方法、理論主張等各不相同,甚至相去甚遠,但他們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表達對現實的理解,并在作品中竭力創造著現實。
二、美國后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精神
后現代主義小說是二戰后新興的各種反傳統小說的總稱。它的產生與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密不可分,這一點在美國戰后文學中尤為明顯。原子彈爆炸所帶來的不僅是生命的毀滅,它同時還毀滅了人們的信仰與精神支柱。二戰后的冷戰及其后一系列的動亂、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口過剩以及現代科技等對人的生存造成災難性的威脅。在文化意識方面,美國社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和哲學理論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胡塞爾的現象學及薩特存在主義理論。啟蒙時期以及現代主義有關確定、完整、中心、本質等理念不復存在,現實世界不再是自明、有序的了,它常以零散片段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其復雜性和變動性令人困惑。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的存在變成了一種缺乏精神向度的、荒誕的、沒有根基而又無可奈何的生存。精神上的障礙,對社會、前途的失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茫然失落是當時美國的普遍現象,精神貧乏取代了以往物質貧乏的矛盾,成為當時社會最突出的問題。作為社會中最敏感的群體,作家們在思索的同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感受把這一矛盾表現在作品當中。為了更加充分、準確地表現這些社會現象,后現代主義作家不得不拋棄已有的創作方法和技巧,因為這些方法對他們來說已不再適用,不能夠展現他們所發現的現實。要使形式更好地適用內容,更充分地表達主題,他們只能去創造適合自己的新方法。但是,創作方法的改變并不意味著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改變,相反,它是為了更準確地反映變化了的現實。有時,甚至創作形式本身就是現實的體現,如后現代小說家庫弗的小說語言晦澀,結構支離破碎,但他卻認為自己的小說比傳統小說更加真實,因為它在主題和結構方面同時達到了與現實的對應。另一后現代小說家費德曼認為小說與現實的唯一聯系在于文本結構。他說:“由于語言變得非理性,變得不可讀,新小說家們將文本與現實的荒誕和歷史的虛偽聯系起來。通過對現實的‘非實在’的處理,小說家反而更加接近現今世界的真相。”[3]后現代主義文學雖然在形式上采用拼貼、戲仿、隱喻、腳注甚至圖像等極端的表現手段,但其背后或本身隱含著強烈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表現出對人的現實存在的關懷。后現代文學各個流派的創作始終貫穿著關注現實、關注人類生存狀態的現實主義精神。這一點可以從美國后現代主義各流派的小說中看出。
(一)垮掉派小說
杰克•凱魯亞克是垮掉派作家的三大臺柱之一,《在路上》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同時也是垮掉派的代表作?!对诼飞稀窙]有完整、系統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小說主要以主人公索爾•佩拉提斯的回憶敘述了他的四次遠游。索爾是受過教育的美國青年,他不滿足于城市中悠閑平庸的生活,希望在自由自在的西部尋找一塊屬于自己的樂土。因此,結識狄恩后,與朋友一起在幾年中多次來回奔波于美國東西部,最后終于身心疲憊,不得不承認人生就像無頭蒼蠅,一直處于盲目的、瘋狂的、可憐的奔波中?!对诼飞稀啡娴胤从沉?0年代后美國“垮掉的一代”的思想風貌。二戰后的美國對外實施冷戰政策,對內實施高壓統治,許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美國人歷來崇尚的自由遭到破壞。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失去了精神上的信仰,生活也隨之失去目標。他們蔑視傳統習俗與道德價值標準,對“現代文明”抱有成見,不滿于社會現實但又無力改變,只能在吸毒、酗酒、飛車和爵士樂中來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二)黑色幽默小說
黑色幽默小說是美國后現代小說中另一重要流派,其主要代表作家有約瑟夫•海勒、托馬斯•品欽和庫爾特•馮納古特、查理•西蒙斯、約翰•巴思等。黑色幽默小說盡管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創作風格等方面與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不同,但它同其他大部分后現代小說一樣,都是以表面上的違逆生活真實來最大限度地表現更高意義上的真實。正如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說:“黑色幽默作家指出,除了往往在我們想象中顯得如此陰森可怕的個人困境外,我們都就有社會和整個人類環境所強加的共同命運的種種特點。雖然對個人本質的追求具有不可避免的個人特點,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可以互換的。”[4]黑色幽默作品中的人物、具體的社會事件、社會場景、現實災難等在表面上各具特色,但實質上它們只是一個中介符號,代表著人類整體處境的荒誕性和宿命性。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是這一小說流派的典型?!兜诙l軍規》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駐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皮亞諾扎島上。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它所描述的是美國空軍基地上四十多個人物的言行以及發生在他們周圍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主要是通過投彈手約塞連聯系在一起。小說中的皮亞諾扎島是一個非理性的無秩序的夢魘世界,到處是一片混亂與瘋狂。作為投彈手,約塞連從來不關心炸彈落在什么地方;兩位最高指揮官之間的公務是相互猜疑排擠;梅杰發明的規則使他成功地在二百多人的小島上當上了隱士;食堂管理員邁洛為了自己的私利與德軍簽訂合同,轟炸自己的部隊……這是一幅經過變形夸張處理后的立體世界,它觸及了當時美國的許多社會問題,暴露了所謂正義、真理、自由、榮譽、愛國等口號掩蓋下的利益沖突,指認了人類理性所建立的社會制度對人的無所不在的控制,因而暗示了人類歷史的悲劇性命運以及無可避免的自身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