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學論文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實驗教學作為中學階段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舞臺,在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課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做好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堂實驗教學,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發展智力,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生物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下面我就多年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談談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最能激發學生探索事物奧秘的愿望,與學生智能的發展緊密相連。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對于剛進入中學的初中生來說,生物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學習生物學知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由于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初中生物課僅作為副科,往往被學生忽視。因此,初中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往往沒有成就感,從而失去進一步探究生物知識的興趣。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新一輪課改強調“以人為本”,這“人”無外乎就是學生,而學生的學習又恰恰是與老師的教育教學分不開的。所以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學生只有在和諧的交往環境中才能擁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和環境,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就一定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等因素,從內心深處關心和愛護學生,與他們交朋友,切實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教師的愛有如溫馨的風,又似無聲的雨,它能融化冰山雪嶺,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直觀、形象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保證。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上好實驗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教師應特別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為主的學習活動。通過布置實驗任務,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創造性地設計實驗,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自主探索。實驗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增加課本以外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把學生應掌握的實驗原理、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融入其中,讓學生寓學于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直至實驗成功。只有這樣,才能既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二、培養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是時代的要求。新初中生物教材中能用來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教育的素材更多。作為教師,在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教育。科學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對確定的對象進行客觀、準確的認識。科學是一種方法,還是一種重要的精神來源。科學精神主要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的嚴謹精神、批判創新的進取精神和互助共進的協作精神等。生物科學是一種實驗科學,它的許多概念、原理和規律等都是通過實驗發現的,所以學好生物離不開生物實驗。而生物實驗作為生物教學的重要手段,其本身的重要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講,主要有三種:①通過觀察實驗,培育科學精神。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觀地反映可觀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檢驗的。觀察結果必須是可以重復的。只有可重復的結果才是可檢驗的、可靠的結果。無論是課內觀察還是課外觀察,是觀察標本、實物、實驗,還是觀察圖表、模型等,在實驗中更重要的是掌握觀察的順序和觀察的真實記錄。特別是一些與預期效果不同的實驗效果,更要求學生真實記載。并告訴學生科學是經過無數的失敗和反復的探索才能最終得出結論,這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培養。②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實驗。以往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基本上是驗證性實驗,這種實驗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對于教師而言,容易變得思想僵化,使生動有趣的“生”物知識變成乏味的“死”物知識。鑒于此,教師應盡量將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索性的實驗,至少是帶有探索成分的驗證性實驗。這種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及邏輯思維、創造思維能力大有好處。③在實驗中進行討論和交流。在實驗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的實驗出現多種結論,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展開討論、總結并得出正確的結論。如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的實驗中,有的出現藍色,有的沒有。這時教師就有必要讓得出這兩種不同結論的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通過正面交鋒,經過爭論、辯論和討論,在最終獲得實驗的正確方法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茍、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三、掌握自主學習
“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自主學習就是一種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學習方式。前蘇聯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說:“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為它符合創造的自我發展。離開自主性,就不能獲得發展。”自主學習要著重培養自主識別、自主選擇、自主攝取、自主調控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依賴于教師有意識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規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1.讓生活走進生物課堂。生物學是一門與每個人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經常啟發學生用已有的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學生就會感到知識的價值,由此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長期以來,我一直堅持課前5分鐘以信息發布會的形式開始每節課的教學。信息發布時,我及時捕捉與當堂內容有關的信息,并適時運用,導入新課。如講“傳染病”這節課時,聯系當時正肆意流行的“非典”,讓大家討論“非典”的癥狀、傳播途徑、預防措施。此外,我看到許多學生在校門外燒烤攤上買中午飯,在講“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一節時,提問:“你的午餐安全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達成共識,并紛紛表示再也不吃這類不安全食品了。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