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學論文
生物實驗是實現生物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與基本方法。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各個實驗都與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有關,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提高生物實驗教學效率的意見,僅供參考。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生物實驗教學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從思想上轉變觀念,認識到生物實驗的重要性。作為教師應認識到,生物實驗并不是生物教學的附屬品,而是與之相輔相成、聯系密切的重要課程。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認知世界的關鍵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實踐意識。因此,采取實驗方式實施教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可見,生物實驗教學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輔助教學手段,有助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作為學生,也應重新認識生物實驗的巨大推動作用,要充分認識到實驗課并不僅僅是用來玩耍的,而是要通過實驗探究獲取相關知識。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注重改善對生物實驗的認知觀念,加強對生物實驗的學習與演示,營造良好的實驗教學氛圍。
二、充分利用各種實驗資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作為生物教師,在安排實驗活動時,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當地資源環境,提供多樣化實驗條件,創設真實的實驗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實驗學習中。
1.開放生物實驗室
真正做到開放生物實驗室,組織學生成立實驗興趣小組,讓他們自主走進實驗室,并進行實驗探究,使生物實驗室中的所有設備充分發揮作用。
2.注重安排實踐活動
有些生物實驗器材具有季節性,需要提前進行采集和處理,或者提前進行內容調整,才能使得實驗順利進行。
3.充分利用當地生物資源
作為生物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生物調查,例如,組織學生調查研究校園內的植物特征等活動,以拓寬生物實驗教學的途徑。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材料,例如:飲料瓶、易拉罐、膠帶、棉花棒、橡皮泥等素材,要教會學生開動腦筋、打破時空的局限性,能自主準備實驗所需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觀察“種子萌發時的形態結構變化”以及觀察“土壤浸出液培養的幼苗”的實驗中,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與觀察。
三、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教師可以利用熱門的生物學問題、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家的故事、圖片、實物、模型、錄像資料、多媒體課件等多種途徑來收集教學素材,然后根據不同的實驗需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鑒定蛋白質的實驗中,教師可以利用社會上出現的熱點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前段時間社會上發生了劣質奶粉事件,導致很多服用這種奶粉的孩子成為“大頭娃娃”,如果是你,怎樣來證明這種劣質奶粉中不含蛋白質呢?”“大豆與雞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但是我們通過實驗怎樣來證明呢?”又如,在教學“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發現沒有,我們在吃饅頭的時候,如果慢慢咀嚼,會發現饅頭有甜味,這是為什么呢?”通過問題的引導,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不斷改進實驗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生物實驗的設計與改進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與研究,因此,引導學生改進實驗器材和實驗過程,實際上就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在驗證“植物呼吸過程中氣體的變化”這一實驗時,讓很多教師頭疼的是,一般講到這一課程時基本上都是冬天,植物的呼吸作用基本上體現出不來,再加上選用的塑料袋密封不嚴,就容易導致實驗的失敗。此時,我們要開動腦筋,通過改進實驗器材,來解決實際問題。如:將透明塑料袋換成黑色的塑料袋,同時減少石灰水的用量即可;又如,在“模擬呼吸運動”的實驗中,以往所采取的實驗裝置是利用廣口瓶代替胸廓,用橡皮膜代替橫膈肌,但是一般的學校并不容易找到沒有底的廣口瓶和橡皮膜,因此,這一實驗往往無法順利開展,此時,如果轉變一下思路,用剪去底部的塑料瓶來代替廣口瓶,用剪去上半截的氣球來代替橡皮膜,不但可以取得同樣的實驗結果,而且易于操作,能保證實驗的順利完成。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意識,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實驗之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明確實驗目的和每一個實驗步驟;然后,要注重養成學生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并要求學生愛護實驗器材,節約實驗用品;最后,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小結,從而鞏固所學知識、獲取實驗心得。當然,以上僅是本人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探索和研究,肯定存在不足之處,有待于在今后的生物教學中去做進一步的探索,不斷提高生物實驗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