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魯南經濟帶位于山東省南部(東南、中南和西南),包括日照、臨沂、棗莊、濟寧、菏澤5市43個縣(市、區),面積5.0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2.1%;2008年末人口3237.85萬人,占全省的34.4%[1]。魯南經濟帶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面臨著發展現代農業的良機,但是也存在著問題。對魯南經濟帶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機遇和問題進行分析,目的是發揮優勢,把握機遇,解決問題,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魯南經濟帶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1.1魯南經濟帶現代農業發展的區位優勢
魯南經濟帶毗鄰江蘇、河南和安徽,北接環渤海經濟圈,南承長三角經濟區,西連中原經濟圈,東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經濟發達的東亞經濟帶,在山東省經濟發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在全國生產力布局中具有承東接西、溝通南北、多向開放、梯次推進的獨特區位優勢。優越的區位優勢為魯南經濟帶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2]。
1.2魯南經濟帶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優勢
魯南經濟帶擁有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自然資源,包括氣候條件、土地資源、淡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該區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該區域的濟寧、菏澤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是培植優質農副產品的理想區域,有利于發揮規模效益和比較優勢。棗莊、臨沂和日照的山區丘陵為發展林果業、茶業和農業旅游提供了絕佳的條件,有利于在“特”字上做文章;魯南經濟帶還是山東省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擁有黃河、京杭運河、南四湖、沂沭河等河、湖、水庫,地下水幾乎全為淡水資源,水資源總量約166億立方米,占山東全省的54%,人均水資源比山東全省平均水平高66%[3];魯南經濟帶的礦產資源豐富,僅濟寧、菏澤、棗莊3市的煤炭產量就占全省的70%以上,是國家發改委正式規劃的全國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菏澤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也十分豐富[4]。這為該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能源條件。魯南經濟帶擁有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勞動力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該區域2008年就業人員總數1894.5萬人,占全省就業人員的30.6%,其中鄉村從業人員1581.4萬人,占該區全部從業人員的83.5%,比全省水平高26.8個百分點,鄉村勞動力資源充足,且勞動工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這為該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初始的、廣闊的市場,也有利于降低農產品成本和提高農業的競爭力;該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孔子、孟子、孫子等的故鄉,始祖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水滸文化和軍事文化淵源流長,歷史、文化積淀極其深厚,人文優勢無以倫比。另外,濟寧的微山湖與京杭運河,菏澤的牡丹花都,臨沂的蒙山沂水,棗莊的冠世榴園,日照的濱海風光等聞名遐邇,為開發人文旅游和生態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從而拓寬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
1.3魯南經濟帶現代農業發展的交通優勢
魯南經濟帶已形成鐵路、公路、航空、內河航運、海運縱橫交錯的立體運輸網絡。菏兗日鐵路與京九、京滬和膠新鐵路在境內相交,形成三縱一橫鐵路主框架,京滬高鐵在該區域設有3站;公路四通八達,以6條高速公路和9條國道為骨架,形成了12縱3橫的公路交通網;區域內的臨沂機場已成為國內中型機場中較為繁忙的空港,濟寧曲阜機場則是魯、蘇、豫、皖交界處最大的航空港;京杭運河濟寧南航道通過能力達到3200萬噸,占全省內河航運的80%以上[2];日照港已成為全國第九大港口,通過日蘭高速公路和菏兗日鐵路,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國際市場聯成一體。便捷的交通條件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低廉、快捷的運輸服務和廣闊的市場。
1.4魯南經濟帶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優勢
魯南經濟帶東部面向大海,西部連接廣闊的中西部腹地,既有海洋藍色經濟,也有穩固的農業生產基礎。該區域是全省糧食的主產區,農業基礎地位穩固,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占山東省的近40%,有濟寧、菏澤兩個國家級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該地區不僅是全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并且擁有魯西黃牛、金鄉大蒜、嶧城石榴、牡丹花卉、日照綠茶等多種農業特色資源,油料、肉類、淡水產品、蔬菜產量在全省均占有重要位置,具備發展現代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良好條件[6]。目前,日照形成了以臨港工業、港口物流和濱海旅游為特色的產業,臨沂市的商貿物流、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制造、復合肥、木業加工和山區旅游等近幾年發展迅猛,棗莊市的煤炭、電力實力雄厚,紅色旅游和河湖旅游發展迅猛,濟寧市的煤炭生產、電力、機械和歷史文化旅游優勢明顯,菏澤板材業和糧棉等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地位。完善的產業體系為拉長和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寬農業產業集群奠定了完善的、堅實的產業基礎。
2魯南經濟帶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2.1東亞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
魯南經濟帶憑借成片的耕地、充足的能源、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等優勢,可以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承接先進技術、資本和產業的轉移,外資和臺資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和循環農業模式給魯南現代農業的發展產生了示范效應,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2.2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
2011年6月國務院頒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黃淮海平原主產區被列入重點建設的七個農產品主產區之中。農產品主產區的功能定位于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區域,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規劃》要求黃淮海平原主產區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發,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建設以優質強筋、中強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和專用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蛋白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魯南經濟帶屬于黃淮海平原主產區,因而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將得到更為有力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