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一、以人為本是“三生教育”的價值核心
1.以人為本的含義
以人為本思想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一文中提出的一個基本哲學理論。其基本思想是“: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社會的主體,是一切活動的根本因素,強調要充分認識和尊重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具體到學校德育方面就是“應以對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為出發點,在德育過程中貫徹人本理念和人性關懷,堅持以學生為本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和內在潛能,以學生的實際作為教育的出發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
2“.三生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現代教育邏輯支點的核心是不斷提升人的自身建設水平。“三生教育”體現這種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讓學生體驗美好,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堅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中心,把教育與人的自由、幸福、尊嚴和終極價值聯系起來;堅持以人為中心,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融合的高度,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接受“三生教育”是自我成長的內在需求,這有利于他們形成自覺的德性主體意識,把外在的道德教育內化為心靈深處的道德信念,并自覺外化為日常行為,把有意義的生命,幸福的生活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此外,這種人文關懷的德育理念關注人類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關注個體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問題,關注學生主動、健康、全面的發展問題,從人生的起點上逐步構建個體成長的基礎,有助于在確立德育目標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科學、合理、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有利于消除德育目標“假大空”的色彩,使德育目標真正發揮引導德育健康、有序發展的作用,避免將受教育者作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進行德育注入,從而出現“目中無人”的教育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現實性。
二、對“三生教育”基于實踐的理性思考
1“.三生教育”的新特點
(1)互動性
“三生教育”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里的“人”包括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整個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師生共同在“三生教育”中體悟生命,學習生存技能,探索生活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學習中相互促進,既達到了對學生人格的健全,也促進了教師自身德性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將學生作為德育灌輸容器的做法,使師生關系變得平等與交互。
(2)生活性
“三生教育”將德育回歸生活,它的生活性表現在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價值選擇,價值沖突等問題提出來進行探討,使學生將來在面對這些矛盾與沖突時能從容應對。在生活中進行,以往我們的德育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傳遞,“三生教育”更多的是將德育內容內化于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德育的作用;最后“三生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回歸于生活,使學生明確了生命的意義,掌握了生存技能后能夠更好地生活。
(3)開放性
從大的教育觀念看,現代教育應該是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實施的一項系統性教育工程。“三生教育”的開放性體現在反對將德育限制在學校教育中的做法,強調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共同參與德育,打破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間隔,使之成為一個融通式的德育網絡,從而不斷對學生進行強化,使學生成為有德性的人。開放性還表現在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現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學生可以從多渠道獲得價值觀,作為德育中重要的價值觀選擇上“,三生教育”承認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并將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介紹給學生,加以引導使其在多元的價值觀中選擇正確的,有益于成長的價值取向。
2.對“三生教育”實施的建議
(1)加強教師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德育是一種以德性人格影響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動,學生具有強烈的向師性特點,教師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均對學生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也在師生交互的理解中不斷地重新認識學生,也重新認識自己,教師會在學生道德面貌發生改變時看到自身的教育力量,人格魅力,從而使自己的教育信念得到鞏固,教師道德素養得到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實現自身的成長。”在“三生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把長期以來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忽視的教師自身思想道德修養重視起來。首先,教師要對自身角色做一個明晰的認識,包括自身在德育過程中所擔負的使命,以及自身活動對教育對象所具有的現實和長遠意義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樹立角色主體意識。其次,教師要積極培養高尚的人格品質,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對事業的忠誠,教師應毫無私心雜念地投入其中,以培養學生的德性為職責,并從中享受到生活的樂趣,以自身的行為踐行“三生教育”。
(2)課程設置的生活化
“三生教育”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到生活的特點決定了學校課程設置也要立足于生活。因此“三生教育”課程內容要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統一,使德育散發濃郁的人文關懷氣息。課程內容要兼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現代社會中,不僅需要人們有較高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具備發奮進取的創新精神、執著堅定理想的信念和面對挫折的冷靜思考等非智力因素,在課程內容上要注意兼顧,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情況下,學會結合社會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理解人生的真諦,把握自己的命運。其次,要注重課程形式的多樣化。“三生教育”可以通過開展藝術節、文化節與科技節等傳統節目,也可以創新出野外生存訓練、模擬市場交易、模擬招聘會等形式,豐富校園精神生活,構建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實現自身人格的健全。最后,課程開展的場所要突破課堂的范圍,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與社會,將“三生教育”的內容真正植根于現實生活中,使德育與生活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