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作者:張沭寧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背景
(一)統一部署:文化創意產業要發揮戰略引領作用,形成產業集群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支撐,以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智慧主導型戰略產業。“十二五”期間江蘇文化產業與科技產業共同擔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重任。“十二五”期間在實施江蘇省“三大計劃”中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路是充分發揮創意產業的耦合文化、促進精益、提升附加值等產業功能[1]。積聚優化整合各產業現有的處于分散、未專業化和資本化的科技、人才、品牌、設計、自主知識產權等產業價值鏈高端要素資源[2]。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是是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積聚、優化,完善產業鏈、提高產業關聯度,形成互動效應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特點。
(二)生態模式是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跨越發展的特色化之路江蘇省內文化產業板塊的梯度差異比較明顯,[3]單就文化創意而言只有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的幾個項目在全國叫得響。與蘇南相比,淮安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蘇北市、縣均一樣處于待開發階段,亟待突破創新。在淮安周邊區域中,山東地市一級的旅游產業集群效應初現端倪,市場品牌認可度節節攀升,其中濰坊風箏、臨沂手工藝,還有紅色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體驗旅游占有一席之地。依托農業、生態經濟發展要素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創新的生態模式是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跨越發展的特色化之路,要注意發展鄉村休閑、農業生態、商務觀光、創意娛樂等形態。
(三)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對于文化創意與旅游、生態資源的創意開發、創意設計、手工藝之間的關聯、組織等進行系統研究,破解創意的制約因素,確立發展模式。第二,加快特色資源梳理,在本地文化規劃中確立具有關聯性大、產業鏈長、帶動力好的文化創意與生態產業嫁接的形態,形成核心明確、支撐眾多、有市場號召力的文化創意品牌。
文化創意與生態產業要素融合的主要內
首先,做好創意資源評估,掌握空間分異布局。其次,進行區域內外SWOT競爭分析,反復論證文創產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確立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劃和基本形態。再次,按照“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思路,遵循“越界—擴散—滲透—聯動”規律,因地制宜重點加強文化、旅游與生態、農業、民俗手工藝等產業要素的融合、聯動。落實物質、非物質文化資源的資產評估和商業開發模式,將之作為城市文化創意(網游動漫、影視演藝等)的重要組成部分;扶植融入生態環境要素的特色農莊、現代手工藝等為代表的新興業態。主推一批在文化產業分類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行業企業和產品品牌在既有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域、文化產業園的基礎上遴選特色文化區。最后,以生態文化創意園、特色文化產業園等大項目建設帶動文化行業企業的集約化發展,形成不同形態的文化產業集聚區,構筑不同特色、相互補充、錯位經營的產業格局。
(一)生態文化資源的活化和開發組織對傳統文化物質資源、非物質文化資產的甄別,開展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活化、開發,將其作為進一步挖掘、發展的重點,特別是以農耕文化為依托的民間藝術、手工藝和非物質遺產的民俗、節慶資源等[4]。開展民俗節慶品牌與民間手工藝產品的升級、開發工作,積極申報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組織的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名錄,整合各方面資源,打造生態節慶品牌、文化產業扶持項目和創新項目。
(二)構造生態與文化創意的融合模式生態經濟與文化創意互動發展的重點之一是鄉村創意體驗,其市場對接點就是鄉村休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內涵建設,制定標準化方案,形成因地制宜的鄉村旅游個性化發展,思考創意農業模式以及向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演進發展。以創意旅游、創意設計為紐帶,帶動農業、生態、文化服務企業按照工業化標準要素,完善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將區域比較優勢的內容重新定位、包裝設計,對農村手工藝、民俗文化進行商品化與重點品牌打造[5],以創意生態產業為抓手,帶動生態農莊休閑體驗、會展商貿、娛樂觀光購物等的發展,使更多的經濟社會要素獲得文化產業化形式和高附加值。(三)民間藝術的創意、創新民間藝術、民俗風情,是深受都市人喜愛的詩意田園。鄉村文化需要文化產業的現代性重構,對鄉村文化的生產空間進行反思,對于其文化意象進行重新設計、構建;從而在再生產與消費的制度性重構中建立起符合現代產業標準、規范和現代生活需求的的價值體系。探索區域特色的民間藝術資源的可持續性傳承以及優化配置、利用,要秉持與城市文化創意合作開發的原則,創作現代性的產品。
(三)高科技支撐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軟件園、創業園、科技孵化中心等信息服務、軟件外包產業具有與文化創意的天然耦合性,應用創意文化、文化科技,融合生態資源要素,打造產業品牌,有效方式驅動、帶動區域內居民文化消費。
(四)政府主導、協調,搭建平臺,實現城市—農村互動的發展格局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涵蓋行政審批、創意和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技術服務、金融和孵化、中介、推介等),制定配套措施從資金、稅收等方面扶持;鼓勵民間興辦文化企業,引進外資發展本地手工藝產業;重點資助重大產業項目,設立專項基金,完善文化產業貸款擔保機制,引導專業投資、擔保向創意企業傾斜。利用文化周、文化日、節慶活動等帶動城市消費者到鄉村消費。
淮安的生態—文化創意模式:“河、湖聯動外延開發”
淮安是歷史上與揚州、杭州并稱的運河四大都市之一,在2006年左右確立“運河之都”城市定位,十一五時期運河文化產業得到了開拓、發展,形成了市區清江浦里運河、古末口、古清口等四水環繞的水景空間。市區周邊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景區等將區域內12個組團有機相連。一直以來,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是淮安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之一,把生態產業作為戰略支柱性規劃發展產業之一,2010年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以循環經濟和工業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構建食品工業、物流、動漫科技等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鏈。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市的目標,對照國家生態市的5項基本條件和19項考核指標,淮安已有4項基本條件和10項指標達到要求。2011年“建設以淮安蚌埠為雙核的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偉大設想又躍然紙上?;窗彩形瘯泟⒂乐艺J為在推介城市經濟發展的生態特色時提出“生態也是生產力”,這一提法正好和“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發展生產力”精神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