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文學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陳登報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博客”(blog),又叫網絡日志,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個人信息發布方式。博客使得一般人都能在虛擬空間自由地發表言論,并且很少受到來自社會等方面的限制,這就給許多無名小輩提供了自由發表意見甚至成名的機會。而作家博客的出現,也正在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作家與博客牽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許多中青年作家已經在新浪的文化博客安營扎寨,余華、陳染、葉永烈等人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贊譽;陸天明、劉醒龍、孫郁、張頤武等作家和評論家也加入這一家園。我國博客文學的流行源于2003年一部博客小說《遺情書》的鵲起,后來博客發展迅猛,蔚為大觀。寬泛地講,博客中有很多是屬于博客文學的。
一、博客文學產生的背景
筆者認為,文學經典的“難產”成就了博客文學的誕生。現在的讀者經常抱怨時下的文學創作基本上是沒有經典產生的。青年批評家葛紅兵在1999年的《芙蓉》雜志上就發表了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文章《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寫一份悼詞》,態度激烈地質問:“在這個叫二十世紀的時間段里,我們能找到一個無懈可擊的作家么?”他認為,20世紀沒有值得敬仰的文學大師,沒有經典文學。拋開這篇文章的偏激色彩不談,當前空前繁榮的文學現象背后沒有經典卻是不爭的事實。所謂木子美、竹影青瞳之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脫穎而出”的。博客文學迅速成為網絡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當然,現代社會讀者娛樂化的人生態度和快餐化的閱讀方式也給博客文學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下讀者的審美訴求中帶著極大的好奇成分和非專業成分。他們可能不是以文學的價值作為判斷標準,而是以自我的興趣愛好作為判斷依據。讀者的這種局限也制約著網絡文學作品的質量和好作品的挖掘。網絡是一個無邊際的地方,如果沒有讀者的“人氣”捧場,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想要浮出水面,與傳統文學時期一樣困難,甚至更難。
二、博客文學的特點
博客文學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博客的媒體性大于文學性。因為它本身“短平快”的特點使它承載不了文學的沉重和深刻。但是博客也因為信息不經過中間的周轉和過濾程序而迅速呈現在受眾面前,保持了信息的原生態,從而為了解作家的個人情況和心理狀態提供第一手的資料。雖然不能指望通過博客這種載體誕生很偉大的文學作品,但是博客也可以為作家提供具有現場感的新鮮的素材。二是博客的信息性大于思想性。很難通過博客提供較深刻的思想和較深刻的觀點。三是博客的個人隨意性大于社會公眾性。博客雖然能為公眾提供原生態的信息,同時也容易成為非常個人化的載體。”①從作者主觀情況來看,網絡寫作具有即時性的同時,也彌漫著浮躁的習氣,快速“粘貼”甚至在線寫作成為網絡寫手難以避免的寫作習慣。浮躁之作必然無法和傳統文學那種精雕細琢、反復推敲相媲美。當然,不可否認,網絡上也有默默耕耘、作品充滿著思想光華的優秀博客。但這樣一些優秀的博客,卻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埋沒在上萬個博客當中。博客的勃興給批評家、評論家提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練就“火眼金睛”從成千上萬個博客中發現“文學”的因素,發現好的作品?
三、博客文學對傳統文學的影響
博客文學的出現和流行,顛覆了傳統的文學觀念和經典文學生產模式,打破了傳統價值觀念與道德的禁錮以及主流意識的控制。
1.博客文學顛覆了傳統文學觀念
一般來說,感情真摯(真),內容健康,富有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善),形式美妙(美)的“美”文才能稱為“文學”作品。文學要求作品文筆優美,語言凝練,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綜合運用,節奏有張有弛,內容形式和諧統一,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富有感染力的“美文”。按照別林斯基的說法,文學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一個民族精神活動和發展軌跡的書面記錄。按照這種文學觀念,總結、匯報、留言條、日志和聊天記錄等就不能算是文學。這樣,文學代表了知識分子精英化的敘述話語,也使文學成為少數人的專利而不能進入尋常人的家庭和生活。但博客文學開始消解這種傳統的文學觀念,使文學不再是文人的專利。博客文學平等對待任何人,不要求作者有多高的學歷和身份。只要會打字、會上網、會寫日志,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寫作,成為博客寫手。博客文學多口語,有時甚至是瑣屑記事,不需要太多的修辭手法,不需要考慮是否符合“真、善、美”的要求,真正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可以說這降低了“文學”的標準和門檻。雖然博客也有名人博客,如徐靜蕾的博客;有專門的職業博客部落,如教師博客群,也許這會促進博客文化的精英化。但從整體上來看,博客仍屬于草根行為,是平民運動。相對于博客文學平民化、大眾化的特征而言,傳統經典文學作品就是十分高雅的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如果說經典文學是“陽春白雪”之人的狂歡,那么博客文學則是“下里巴人”的書寫和狂歡。
2.博客文學打破了傳統價值觀念
傳統價值觀念重視教化與道德規訓。中國有著幾千年儒家文化積淀,儒家文化作為文化潛意識仍存留在當今許多文藝批評家大腦里,使他們仍持“衛道士”的姿態進行道德批判。而博客文學則消解這種道德批判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尋求個體心靈“詩意地棲居”,肆意自然,獨抒性靈,有的甚至是以宣揚享受性生活為極端。或許有人對博客文學中大膽的性宣言感到恐慌和畏懼,但和現代醫學所宣揚的“幸福即性福”的觀念相比,其性宣言真是“小巫見大巫”。性本是大多數人完整生活的一部分。元明以來,中國人反對傳統禮教的束縛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以情抗禮”、“以情反禮”。到了后現代的城市消費時代,則開始演變為“以性抗禮”、“以性反禮”。茅盾談到“中國之所以會產生那樣的性欲小說”時,就曾說其原因亦不外乎:“(一)禁欲主義的反動。(二)性教育的不發達。”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性描寫是撕毀人類文明禁欲外衣的本真表現之一。作為文學樣式,博客文學表現它也無可厚非。博客文學中對性生活的描寫,是率性而為、任性自然的表現,是保留一份“真”的舉止。當然這種“真”的舉止卻滑向了“矯枉過正”以致濫情的一面,這一點是應該予以防范的。當前,數量眾多的博客文學良莠不齊,需要讀者自己來辨別。一方面,博客文學里蘊含著大量的性生活描寫的小說,如《遺情書》;但另一方面,博客文學中也有很多富有小品散文品格的內容。這類博客文學或留連山水有感,或寫交友和購物之情緒,或探討人生、理想和文學,脫去了庸俗的外殼,富有詩一般的語言,有著輕靈飛動的氣韻和清純可愛的氣質。這類作品與張揚性生活描寫的博客文學在形式和走向上都有明顯不同,后者表現低俗生活,前者卻表現雅潔,只是因其被點擊率不太大,博客作者知名度不太高,往往被忽略。但從文化尋根上看,這兩類作品都關注自我、表現自我、尋求個體精神狂歡,重視對傳統道德規范的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