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發展論文
作者:趙潔 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一、幼兒同伴合作學習的內涵
《心理學大辭典》(朱智賢,1988)指出,“合作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由兩個以上的個體共同完成某一行為,是個體間協調作用的最高水平行為。”國外心理學家,多伊奇(Deutsch,1973)認為,“合作是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表現出來的行為”。Jewett(1990)認為“合作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或獲得共同的獎賞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來獲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總結以上的定義,可以抽取出構成合作的兩個關鍵要素“共同目標”和“協同配合”。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托馬斯洛曾對兒童早期的合作學習下過定義,他認為合作學習是指多個個體所參與的合作的、以目標為導向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發生的學習。它是有關新知識的聯合建構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到建立一個共同的目標,并分別為這個有明確的行為分擔責任,然后協作實施相關步驟[1]。本文認為所謂的“幼兒同伴合作學習”就是同伴之間相互協同配合,完成共同學習目標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二、同伴合作學習的價值
(一)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激勵兒童的探索欲望
良好的人際互動在同伴合作學習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幼兒在與同伴的合作過程中,個體之間緊密聯系,各自的目標存在著積極的相關性,他們能夠認識到只有實現集體的目標自己的目標才最終得以實現,才會出現有利于自己的結果。因此,幼兒在合作學習中會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形成和諧的合作氛圍,這種氛圍會削弱幼兒與同伴在集體活動中面對復雜任務的心理障礙,促進合作行為的產生和出現的頻率。因此,在合作學習中,兒童在一起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并且同伴之間的相互扶持和相互激勵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兒童嘗試更困難的任務。
(二)增強理解力和表達能力,提高社會交往技能
社會文化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言語直接促進了其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語言不僅使兒童表達看法和提出問題變為可能,也為兒童向周圍人學習提供了機會。同伴交往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協商、討論的機會,幼兒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同伴間對學習任務的觀點、看法偶爾會出現分歧,為了向同伴闡明自己的觀點,解決產生的問題沖突,兒童必須認真思考,進行分析、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和同伴直接交流、協商自己的看法。[2]這些活動能幫助年齡小的合作者更加仔細的檢查自己的觀點,同時,為了使別人理解自己,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三)促進幼兒認知水平的發展
維果斯基認為發展變化是通過社會共有過程的內化而產生。兒童最初是在社會搭檔的支持下完成認知任務的,多次以后,這些社會交互便逐漸被內化,直到兒童能夠獨立完成任務。[3]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社會互動在最近發展區內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兒童在與他人合作時,為了使同伴認同、接納自己的觀點,必須認真思考,進行分析、總結,往往會運用更高水平的認知策略,這些策略有助于兒童形成自己的想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兒童在此過程中理解力獲得提高,思維得到鍛煉,這些是兒童獨立活動時很少能夠產生的。[4]同時,兒童還能在這一活動中,發現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不足和缺陷并予以及時改正,產生認知的不平衡,促進認知水平的發展。
三、影響兒童與同伴有效合作學習的因素
(一)年齡因素
年齡因素作為一種綜合因素會影響到幼兒同伴合作學習的開展。張明紅(2006)指出,從某種程度上講兒童喜歡競爭還是合作主要取決于年齡因素。如果年齡太小,尚不能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合作便無法進行。與競爭行為相比,兒童的合作行為出現的比較晚,這是因為兒童合作要求兒童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延遲滿足能力、觀點采擇能力以及對復雜的社會事件的理解能力。Tomasello(1993)認為,合作解決問題對于幼小的兒童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困難源于許多方面,包括忽視干擾、協調自己的注意力使得同伴們能夠思考問題的另一方面,使用有效、準確的語言進行溝通,還有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的局限性[5]。年齡本身并不是影響幼兒合作學習的因素,而是需要建立在年齡基礎上發展的幼兒的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會影響到幼兒合作學習的開展。
(二)交互的質量
交互質量是兒童是否能夠從與同伴的合作中獲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交互過程中的質量差異涉及幼兒在完成任務時的卷入程度,Teasley(1995)指出同時關注某一個問題的兒童更有可能把彼此的意見融合成新方法和新規則,能夠看到彼此觀點長處和缺點,能夠利用他人意見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6]。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參與者對彼此觀點進行思考的程度。同伴之間的合作學習如果沒有顯示出更多的共同卷入任務之中,即使彼此有交談也不能提高問題解決的水平。良好的合作需要同伴之間的相互注意和交往而建立共有的認識和理解。幼兒在與同伴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對彼此的觀點認真思考達到共同的認識和理解,會使合作學習活動進行更加順利,使合作學習較之傳統的個體單獨學習的優勢顯現出來;反之,則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三)同伴的能力水平
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同伴間能力水平的差異情況會影響合作學習開展及效果。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幼兒認知水平有明顯的差異的話,合作學習活動就無法順利開展下去。能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幼兒則可能受到同伴的排擠,或者受具備更強能力水平幼兒的支配與領導。關于幼兒同伴能力水平是否會對合作學習活動效果的產生影響,歷來一直存在爭議。有研究表明如果同伴擁有更多技術和更豐富的知識,兒童與這樣的同伴合作通常能夠獲益更多。也有研究顯示,對于合作兒童來說,并非同伴的技能水平高于自己才會有利于學習的產生。兒童在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伴合作時也能夠學到東西。兩個對于一項任務或一個問題都持有錯誤觀點的兒童也經常從合作中獲益——也就是說兩個“錯誤觀點”甚至能夠產生一個“正確的觀點。”兩種不同錯誤觀點在交往中相互沖突,從而引發知識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