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民俗學論文
本文作者:董曉萍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在“兩概論”中,《民間文學概論》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史上第一部民間文學理論教科書,其初版距今已30年,在理論和實踐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僅就民間文學本身論,這部教科書至少起了三個作用:一是將這門學科高校制度化,在我國改革開放后,在本、碩、博完整教育體系的建設中,民間文學課程進入全方位學位培養中,成為造就專業高級人才的基礎;二是將這門學科體系化,構建了民間文藝學的理論系統;三是將民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列入現代大學教育工程,為后來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奠定了前期學術探索基礎。從社會實踐上說,這部教科書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效益,推動了國內新時期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運動的展開,成為1979年文化部發動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搜集整理運動的理論指導藍本,也成為上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雨后春筍般地大量出現的民間文學和民俗學書刊的學術指南。
它在近乎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里,支配著民間文藝學專業的主流話語,為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了大批中青年專業學者,解決了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造成的民間文藝學學術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民俗學概論》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史上第一部民俗學理論教科書,在《民間文學概論》出版18年后出版。主編組織撰寫和修改它的時間長達8年,事后曾戲稱之為“八年抗戰”。從上世紀初引進“民俗學”一詞及民俗學與中國國學和社會文化思潮磨合的長期背景說,它從醞釀到誕生,也可謂“世紀之戰”。
它在1998年出版,是乘我國深入改革開放的東風誕生的。它的原創點,在于概括了鐘敬文先生提出的民俗學十大問題:1“.民”的性質與“民俗”的定義;2.民俗的含義、范圍和特征;3.作為文化現象的民俗;4.民俗的社會功能;5.民俗的歷史性與現代性;6.民俗學的詞義及起源;7.民俗學的對象領域;8.民俗學兩大部分(理論民俗學與記述民俗學)的各自特點與相互關系;9.民俗學的資料搜集和理論探究的方法;10.民俗學的社會作用。而十大問題的藍圖有待后學去描畫。它的實踐意義有四:一是首創民俗學專業理論教材,完善了民俗學(含民間文藝學)專業統編教材體系,建設了民俗學二級學科;三是創設了民俗文化學和民間文化學等研究普通人日常生活模式的學科的理論框架,獲得人文社科界的普遍響應,推動民俗學科在與相鄰學科共榮中扎根,在國家現代化文化建設的需求中成長,在文學、藝術、歷史、科技文化和社會公共政策建設等多領域中全面開花;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國民俗學在世界語境中自我闡釋的主體意識,提高解釋力,擴展民俗文化權利話語的研究空間,促進中外民俗文化交流。從高校后備人才培養方面說,《民俗學概論》在極為嚴謹的編寫態度和極為嚴格的推敲中熬煉出爐,這種主編工作,也成了某種師資進修的學校。主編以己之手,扶人之手“,手把手”地把作者培訓成最新認證上馬的師資或專家。《民間文學概論》和《民俗學概論》所引發的“概論”現象,也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課題。
主編所主持的教材一經出版,催生了大批各地各類民俗學新教材和民俗學分支方向的新教材,圍繞“兩概論”產生了不同層次的教材群,這種書大概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民間文學概論》使前人的理論成就得到現代意義上的繼承和傳承,使我國民間文藝學教材的理論特征和方法變遷得到關注,并促進了民間文藝學高校教材編纂工作的快速更新。這種現象促進了我們對我國民間文藝學教材整體發展軌跡的認識。《民間文學作品選》,原為《民間文學概論》的輔助教材,隨著高校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的共同建設,它實際上已成為“兩概論”的共同參考用書。它也不止是一種資料本,在它的收錄系統中,有我國長期社會歷史發展中和多民族交往中流傳的民間文藝經典作品,它的分類編列,展現了我國民間文藝的分類、范圍和內容。民間文藝的傳承、表演和功能,同時也是中國民俗學的內容;對民間文藝作品的搜集和研究,同時也是中國民俗學搜集和研究的組成部分。因此,它是“兩概論”的專業書庫之一。它還以我國多民族多地區的民間文藝代表作,展示了我國民間文化的地區差異、民族差異和多元流傳模式,是紙介質的民俗民間文藝資源館。此外,它還以專家學者嚴格審定的資料系統,確定高校師生使用這些作品的原則,使學生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我國民俗學者和民間文藝學者在1949年前后搜集民間文學作品(含歷史文獻中的相關記載)的學術視野、資料范圍和選擇標準。
總之,它是一種帶有理論視角、方法論意義和學術史特征的權威選本。《民間文學作品選》的初版面世后,自1984年起至21世紀初,主編鐘敬文先生等投入由國務院領導、文化部發動的中國民族民間十套文藝集成的搜集整理工程,獲得了巨大的民間文藝傳統資源和最新出版成果。十套集成的出現,在我國全面進入現代化進程和全球化之前,實現了對我國民間文藝家底清倉式的清點,并對這些寶貴資源給予現代管理。比起《民間文學作品選》,十套集成更具權威性和代表性,是在《民間文學作品選》之后出現的國家級精神資源財富,也是《民間文學作品選》最重要的后備資料庫,現已成為我國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資源。盡管如此,《民間文學作品選》仍有它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它所收錄的文獻,是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以來,在我國現代民間文藝學史和民俗學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史料。它所收錄的一些故事、戲曲和曲藝記錄本,是1949年前后搜集的口傳文本,曾被國際同行在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時所引用,乃至催生了新的外文著作,但現代人已經不大熟悉或很少聽說了。
在一定程度上說,沒有此書選錄的作品,也就沒有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這兩門學科的學術史。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在此書后出版,在資料的科學性上,仍與這本文選相呼應,這正是對此書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可靠性的充分驗證。在這個意義上說,了解此書選錄的作品,對于研究我國民間文藝學史和民俗學史,都有不可或缺的認識價值。民俗學系列教材,是我國現代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是鐘敬文等前輩學者在特殊的時代條件下,在晚年治學執教的最后歲月中,為完成民俗學高等教育薪火相傳的莊嚴使命和長期夙愿,所奉獻的原創之作。它們是現代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歷史遺產,也是當代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新遺產。隨著大師逝去,它們已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也不可重復。在它們的初版出版后,在30年中,經幾代學人的連續努力,又發展出許多新的學術生長點,使這種人民文化科學逐漸羽翼豐滿,相信這正是主編生前所殷殷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