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國外醫學論文
作者:張亞斌 劉小薇 單位:重慶第三軍醫大學
隨著生物醫學向生物醫學-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近年來諸多醫學社會問題的出現,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醫學院校的深入研討。國外醫學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起步早,成效顯著,他們在教育理念、途徑、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經驗,對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更好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1注重醫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醫學研究的對象是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人,這就決定了醫學不僅要關注人的肌體生理層面,而且還要關注人的心理精神層面,使生理與心理有機結合。國外許多高等醫學院校在醫學教育中十分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理念,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美國于20世紀60年代率先對醫學課程進行改革,強調要把人文素質教育貫穿整個醫學生培養教育全過程;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1978年已建議把心理學、社會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倫理學和醫學法學等學科列入醫學院必修課計劃。從20世紀80年代起,加強人文教育已成為各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強勁趨勢。1982年,美國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CME)在《醫學教育未來方向》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到1995年幾乎所有的醫學院都開設了人文學課程,并得到聯邦基金特別是國家人文科學基金的支持。法國也提出把人文教育與醫學各科專業結合起來,培養“不受任何學科界線限制的人”。目前,國外仍然在提高人文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美國已達到20%,許多國家確立了人文醫學的主干課程[1]。國外醫學院校不僅增加人文課的比重,而且在課程內容方面也表現出橫向的“關聯性”,即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醫學、社會科學相互滲透,呈現出交叉性。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學法學、醫學與文學等學科課程被大量開設,并彼此融匯一體,與醫學內容緊密結合。同時,還逐步開設了一些以現實問題聯系比較緊密的有關人文社科專題課程,如有關愛滋病、安樂死、家庭暴力的主題等。上述情況表明,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已經成為國外醫學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而我國醫學院校醫學人文課程開設比重偏低,存在著用政治理論課代替人文社科課程;理論講授多,結合案例、醫療糾紛等實際問題講授少;課程設置較為單一,缺乏連續性(大學一、二年級開設)、現實感和針對性等普遍問題。因此,我國醫學教育必須摒棄傳統的文理分訓、條塊分割、單科辦學的醫學教育觀。醫學院校要適當地壓縮專業課,提高人文課比重,根據教學需要整合教學內容,使醫學專業課教學人文課教學內容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實現醫學與人文的有機統一。
2注重課堂研討和社會實踐
課堂上學到人文知識并不等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人文精神,需要把人文知識與醫學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氣質、修養,內化為人文精神。國外醫學院校非常重視人文知識向人文精神的轉化,沒有把人文素質教育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和書本里,而是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一方面,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德國有些醫學院校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形式,一般由1~15名學生和1~2名教師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相關材料,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文獻,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導師(tutor),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教學組織上,國外注重各種專業人員的協作,往往采取各專業、各學科人員自愿組成各種教學小組,廣泛參與協作的方式,使得教學方法更具有靈活性。同時,國外醫學院在人文課程教學中始終注重當前醫學領域的人文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調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決辦法。例如,美國哈佛醫學院基礎課程中有一門必修課為《行為科學》(Behavioralscience),內容包括行為現象學社會心理學、心理病理學、性心理學、社會醫學和醫學發展理論等,并緊密聯系地域實際,討論各種由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行為問題,例如毒品上癮、車禍、青少年自殺、等等。另一方面,通過實踐在耳聞目睹中去感受和體驗人生,注重把人文知識內化為熱愛人生、尊重生命、終極人文關懷的人文精神。美國醫學院校注重把課堂醫學教育應用于實際,實現課堂理論教育與醫療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走進醫院,接觸病人,開展“關愛生命”義工活動,深入到醫院為病人提供一些基本的護理,培養醫學生的道德情感[2]。一些醫學院校還通過網絡創辦“道德教育社區”,收集一些醫療道德事件,讓學生自由討論對事件的真實想法,使道德教育更具開放性和互動性,從而大大增強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絕大多數還停留在書本里和課堂上,注重理論教育多,關注實踐養成少。應該依據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特點,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對對醫學社會問題進行廣泛研討,加深對醫學社會問題的認識,引發強烈的思想共鳴。同時,要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通過參加基層醫療服務工作,使醫學生了解群眾疾苦,了解基層衛生狀況,喚起他們的責任意識與人文情懷,進一步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尤其注重加強在醫學教育的見習、實習階段的人文素質教育,聯系接觸的典型實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決醫療問題。
3注重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國外醫學院校認為擔任人文社科的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和人文知識醫學實踐經驗,主要由醫學人文系教師、臨床醫生和社會與醫療衛生事業有關的人員三部分構成人文社科教師隊伍。以美國為例,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人文科學的每門課均有3~7名教師參加教學,其中1~3名教師為負責人,教師均有博士學位。有些教師不僅是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而且也是醫學專家。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醫患關系教育貫穿前2年半的課程,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討論有關醫患關系的內容。授課教師中,50%為內科醫師,22%為精神科醫師,19.5%為兒科醫師,2.4%為外科醫師。有些教師既是醫學助教,或臨床講師,甚至醫學教授、主任醫師,也是醫學倫理學教授,或社會醫學教授,或社會工作者,他們在不同學科領域均有成就。當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還僅僅局限在由人文學科教師來擔任。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一般由馬列主義教研室的教師承擔,有的學校由包含德育、管理、心理咨詢等人文社科系承擔,目前教師的知識研室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3]。從事醫學人文科學教學的教師無論是學歷層次、還是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學人文的醫學知識欠缺,學醫學的人文知識不足,缺乏醫學與人文交叉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師資結構與水平差異性成為制約我國醫學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依據國外醫學人文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我國醫學人文教師隊伍要從三個方面加強建設。一是對現有從事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師應加強知識儲備,彌補知識的空白點,學醫的要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學文的要多懂一點醫學知識。二是要切實加強研究生培養,在醫學研究生當中培養更多醫學人文教師,在培養方向上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更多地選擇跨學科的研究課題,向醫學人文靠攏,下大力氣,進行文史哲基本功訓練,從而具備比較扎實的人文知識基礎。三是加強學術交流,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教師間的互相學習,可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可提高教師獲取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教師視野的擴大有助于其人文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