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張泠 單位: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副教授
一、引言
大學通識教育源于19世紀,20世紀40年代以后,其課程逐漸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通識教育的目的旨在把學生培養成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兼備的全面發展的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復旦、北大為首的名校,相繼進行著通識教育的實踐與改革,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近些年來,關于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研究,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語言交際能力是最有競爭力的優秀人才所必備的一種能力。近些年,關于大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的研究日漸多起來,但這些研究更多側重于如何掌握口語交際的技巧,以及如何提高口語交際的外在語音形式———普通話水平上。實際上,語言交際能力濃縮了人的綜合素質,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語言修養。語言修養是一個人在運用語言的場合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品質、感情、態度、思維、知識、表達等方面的自我認識、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綜合水平。大學生通識教育之語言修養教育研究,是針對當代大學生語言修養缺乏或缺失的現狀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探討大學生通識教育中,語言修養教育課程設置的重要意義,找出影響語言修養的關鍵因素,研究語言修養教育課程應包含的內容以及應采取的教學形式,為開設大學生語言修養教育課程探尋路徑。
二、語言修養教育研究現狀
語言修養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把這一課程做好做精,保證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高,是眾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已有的研究方向及內容
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對如何提高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研究,呈現單科、單論的單一化傾向。
1.對《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研究。教育部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并未做硬性規定,但鑒于它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便希望高校結合實際,積極創造條件,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以此作為話題的探討和研究也持續不斷。(1)對《大學語文》課程設置作用和意義的探討。研究者普遍認為,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而《大學語文》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與其他學科不同,《大學語文》植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它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文化構成,它所承載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成果。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積淀文化底蘊,提高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2)對《大學語文》課程現狀的思考和建議。一些研究者認為,目前高校的《大學語文》課正在被邊緣化,處境尷尬。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陳舊,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循規蹈矩。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教育主管部門強制性地將《大學語文》定為必修課勢在必行。講授《大學語文》的教師自身也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怎樣讓課堂生動起來是教師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2.對《口語交際》課程教育的研究。鑒于口語交際在現代社會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些年來,很多高校開設了《口語交際》課,對該課程教育的研討也在斷斷續續地進行。研討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強調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高低與職場成敗的關系。隨著社會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學生就業已全面走向市場化,在強手如林的人才競爭中,沒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將難以擁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和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講,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開啟成功之門的一把金鑰匙。(2)分析影響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口語表達往往心存謹慎,“君子敏于行訥于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觀念根深蒂固。同時,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各級學校一度荒蕪了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教育培養,盡管近些年情況有所改觀,但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的居多。(3)探索大學課堂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為切實保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大學課堂應以多樣化教學模式取代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逐漸培養學生的興趣;在具體情境中,師生互動,以訓練學生的實際能力為主;帶領學生走出去,在社會實踐中,在不同的口語交際場合,讓學生得到鍛煉。
3.對《普通話》課程教育的研究。普通話是我國的民族共同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們運用普通話進行人際溝通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說好普通話當屬義不容辭。
4.對《應用寫作》課程教育的研究。近些年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1)對《應用寫作》課程重要性的再認識。新的時代背景下,《應用寫作》課程的地位和教學目標需要重新明確。高校開設《應用寫作》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與基本能力,大學生應該堅守認真誠實的治學底線,扎扎實實提高自身的應用寫作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2)對《應用寫作》課程教學方法的再探索。在多數高校,《應用寫作》的課時量通常為一周兩節(文秘一類的專業除外),在課時少、見效慢、教學難度大的情況下,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等設備,通過示例,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應用文的寫作規范;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實訓空間可以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對《文學欣賞》課程教育的研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文學閱讀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一些教育工作者對此憂心忡忡,認為文學閱讀缺失將會導致大學校園人文素養的整體滑坡。與此同時,對《文學欣賞》課程教育的研究也隨即多了起來。其主要觀點是:(1)強調文學閱讀對人文素養的奠基性作用。(2)對大學生疏遠文學閱讀主要原因和后果的分析。(3)探討提高大學生文學閱讀興趣的方法。
(二)新的研究方向及內容———對大學生語言修養教育的新思考
在對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中我們發現,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語言類課程設置對大學生社交能力的提高乃至未來人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做法上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少整體上的綜合構想和實踐。我們常常根據一些可感性較強的顯性因素來衡量一個人語言修養水平的高低,但它的形成卻是一個隱性的日積月累地匯集多門知識的過程,它所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片面強調某一門課程,注重某一方面的培養教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語言修養缺乏或缺失的問題。以應用文寫作為例,如果學生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沒有良好的語言文字基礎,又如何謀篇布局寫出文通字順的文章?再比如,即使能說一口規范流利的普通話,但語言表述缺乏邏輯性,表情達意缺少文化底蘊,又怎會給人留下語言修養良好的印象?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大學生語言修養教育研究的提出,順應了社會形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