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設計論文
作者:朱亞麗 單位:湖北美術學院
一、我國現階段的設計類現狀
如果從數字上看,中國設計教育在近10年來發展迅速,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紛紛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一時間,藝術設計突然成為國內的熱門專業。雖然國內高校目前學費最貴的是藝術設計類,但每年上百萬的考生也沒少。藝術和設計院系儼然蛻變為一家家盈利企業,其產品是一批批從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線上培訓出來的次品畢業生,每年達數十萬人。可這些設計學生,剛出校門就無法適應全球化經濟浪潮對設計人員的要求,更遑論去擔當設計師的重任了。一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沒有培養出自己的汽車設計大師、家具設計大師等。中國的當代設計教育進入了一個十字路口,目前我們培養的學生與制造業的要求距離越來越大,同時社會與產業對高等設計專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顯現集中體現了我國重“道”輕“器”、重“藝”輕“技”的中國設計教育體系。我們可以參考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起源學校包豪斯的課程,這些課程由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性教學組成,即石、木、金屬、玻璃、黏土、織物、顏料等得運用;材料與工具的特性;以及形態課。形態課又分為幾個方面:材料性質研究、幾何學、構造與制圖規范,根據體積、色彩與構成所做的設計研究。此外還加上古代與現代藝術以及科學講座。國外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發展到現在也基本延續了這個辦學系統,并且與社會、企業、工廠等聯系緊密。
二、目前教學的現狀
我們目前的教學基本參照了國外的設計類專業的教學體系,最早我國設計類教學由于社會工業的發展滯后,同時物資匱乏。各行業部門聯系不夠等,造成設計與工業不能很好結合,反映在教學里就表現為實踐、動手能力不足。現階段社會發展后,情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不論歷史的發展呈現何種風格,其工藝美術的元素是恒久不變的——材、工、形、構。因此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這四者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這意味著我們的教學也要保持這4者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分配好這4元素的課時比例。在教學的實踐中,可以觀察到,首先,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來說,采用有選擇性的學習,學生具有較大的積極性。但選擇需要加以引導。從課程結構來看,要引入操作性強的社會實踐機會,但這需要教師學校與工廠、社會團體、公司等協定一些實踐條款,否則單靠學校或者教師本人是無法提供學生機會均等的實踐。
三、學生現狀分析
雖然我們是藝術類的專業,那是不是我們的學生的美育歷程是完整的呢?其實,即便是我們的藝術類學生,其美育歷程也是不完整的。我們非美術專業人員絕大多數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有限。我們的學生雖然經過了一定的考前培訓,但應試的痕跡抹殺了它們對藝術的感受,變成了固定的筆觸和色彩。其次,因為我國的藝術類招生在考分上要低于其他專業,加上擴招帶來的負面影響,使許多學生態度上不認真,學習方法上不正確的學生輕松的進入大學。然而,我們現有的寬松的大學學習環境,讓他們更輕松的畢業進入社會,造成一方面社會需求大,學生就業率低。因此可以說我們的學生很大部分還是在經過4年的教育后仍然和社會的要求有差距。
四、如何培養學生
在此,我只能就我的理解來表達對學生的期望。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這一美學理論名著中系統闡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已經不限于僅僅從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來看待美育,而是從自然與人,感性與理性等基本哲學命題出發,從而改變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獲得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實現人性的復歸這一更加廣闊的領域來論述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論進入到一個更新的階段。他認為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諧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但近代文明社會由于大工業的發達,造成了科學技術的嚴密分工和職業等級的嚴格區別,這樣一來,不僅使社會與個人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裂,而且使人的天性遭到了嚴重破壞。
我們國家的設計理論總結起來,其實萌發得很早。石器時期時代人們對人類自己制造的物品的審美意識是“光滑規整”。是最早的設計思想,當時人們的全部活動旨在熟練地介入自然力量的運動。希望保持平衡,吸取“善”的力量,退卻“惡”的力量。這個觀點放在現在來看反而并不過時。夏商周時期《周禮•冬官•考工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宋代理學形成,提出造物設計用科學的方法引導。至明朝傳統設計之集大成時期,藝術設計集中反映四點要求,材料美、結構美、工藝美、意匠美。西方美育教育出現的問題,同樣也反映到了我們的美育領域。在我們的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過量的信息、尚未成熟的心智、片面的社會宣傳、過分強調個人的激進等,學生在片段中吸取自己要的東西,他們迷茫中急功近利,但渴望善意完整的人生。設計藝術作為與社會緊密結合的藝術,受到分裂特性的影響也最深刻。目前社會分工中由于行業細化,材、工、形、構這4個元素被隔離開,他們都從屬于不同的工種。同時,當學生缺乏設計道德和設計思想的培養時,就會忽略設計對自然和諧帶來的負面影響。于是,我們從學生身上看到的也是破碎的設計體系。
我認為,我們的學生不同于職業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知道設計的完整體系,能夠讓設計4元素和諧發展,才是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基本能力。我們的時代是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唐代的強風故沒有“吳帶當風”的宏麗;沒有魏晉時期全國大范圍的宗教信仰就造不出“敦煌寶窟”;沒有爭鳴的氛圍也不會有“曹衣出水”的超脫。我們的民間藝術也逐漸被漸進的西風所掩蓋。不同的經濟利益主體多樣,超出了我國歷史的任何階段。但我們作為設計人員要清楚認識自己對社會各方面造成的影響,這點是無疑的。在這種全球化的時代,人們怕忘記了自己本來的面目,提得最多的也就是民族化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民族的特點是共同的心理特征,這是幾千年也沒法改變的事實,我的拙見是,民族符號不等于民族特色,符號中滲入的心理特征才是我們民族維系的紐帶。我們的學生在了解設計的完整體系,能夠讓4元素和諧發展后,上升到用生態的科技的現代4元素來表達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才是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才能算是合格的學生。
五、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