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保險制度論文
作者:歐陽俊婷 王瑩 朱燕波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
現行的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公費醫療、商業醫療保險,以及2008年醫改后各地根據屬地原則逐步推行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1]。本研究通過針對北京市大學生對現行3種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認知現狀的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探討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醫療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科學依據及決策建議。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對北京市高等院校按照綜合類、理工科、文科類以及醫學類4個類別進行分類,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確定北京大學(北大)、華北電力大學(華電)、中國人民大學(人大)、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中醫),各單位以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各500例樣本進行調查。刪除非本科生、港澳臺留學生及參與分析變量缺失者,獲得有效數據1702名,有效率為85.1%。其中男生777名,占45.7%,女生925名,占54.3%;大一年級學生688名,占40.4%,大二年級學生566名,占33.3%,大三年級學生331名,占19.5%,大四年級學生108名,占6.3%,大五年級學生9名,占0.5%;華北電力大學本科生408名,占24.0%,北京大學學生429名,占25.2%,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436名,占25.6%,中國人民大學學生429名,占25.2%;家庭所在地為縣鄉的745名,占43.8%,二、三線城市的611名,占35.9%,一線城市的346名,占20.3%。
1.2方法調查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法。問卷為自行編制。基本信息調查:性別、年齡、院校、家庭所在地等。認知度調查:對現行3種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認知度調查、對校內醫療保險制度具體實施情況的認知度調查、認知途徑調查;認知影響因素調查等。
1.3統計分析采用EpiData3.1軟件進行雙錄入建立數據庫;采用Excel和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百分率和構成比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法及多元邏輯回歸分析法篩選出有意義的自變量,以α=0.01為選入標準和剔除標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大學生對現行3種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
2.1.1對現行3種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認知情況大學生對現行3種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認知,主要表現為能夠對該種制度的建立原則、實施范圍、實施辦法、開展形式、利弊等信息進行綜合判斷、描述和評價的能力。本研究按照對公費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劃分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5個等級。依據以上5個等級的劃分,將“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合并為“不認知”;將“非常了解、比較了解、一般了解”合并為“認知”。大學生對公費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的認知度均較低,分別為40.0%,42.4%和3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38,P<0.01)。
2.1.2對校內醫療保險制度具體實施情況的認知表1顯示,大學生對報銷細則中的報銷比例認知情況最好,對校外定點醫療機構的認知情況最差。各院校間的認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華電對各項目的認知度均低于其他3所院校。
2.1.3大學生對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途徑大學生對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途徑有親戚好友間的相互告知(33.9%)、網絡(27.5%)、校方宣傳教育(22.9%)、電視(7.3%)、報紙(5.1%),其他途徑(3.3%)。各院校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華電及北中醫學生認知途徑以親戚好友間的相互告知為主,北大及人大學生以網絡為主。
2.2影響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認知的單因素分析
分別以大學生對公費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水平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院校、家庭所在地、月均生活費、年均醫療費、健康狀況、自我健康關注程度、政策宣傳教育為自變量,采用單因素分析影響3種醫療保險制度認知的因素。結果顯示,對公費醫療制度認知水平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有院校(χ2=9.673,P<0.01)、家庭所在地(χ2=9.925,P<0.01)、年均醫療費(χ2=5.583,P<0.01)、自我健康關注程度(χ2=10.124,P<0.01)、政策宣傳教育情況(χ2=10.142,P<0.01);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認知水平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有院校(χ2=3.596,P<0.05)、月生活費(χ2=2.925,P<0.05)、自我健康關注程度(χ2=9.627,P<0.01)、政策宣傳教育情況(χ2=22.291,P<0.01);對商業醫療保險認知水平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有年級(χ2=3.932,P<0.05)、院校(χ2=6.006,P<0.01)、家庭所在地(χ2=11.349,P<0.01)、年均醫療費用(χ2=9.355,P<0.01)、自我健康關注程度(χ2=7.208,P<0.01)、政策宣傳教育情況(χ2=23.144,P<0.01)。
2.3影響大學生對醫療保險制度認知的多元回歸分析以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具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為自變量,納入多元邏輯回歸模型中進行分析[2-3]。其中院校為非等級資料,設置虛擬變量(表2)。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對公費醫療制度認知的危險因素有自我健康關注程度低(OR=1.34)、缺乏政策宣傳教育(OR=1.40)、華電(OR=1.98)、北大(OR=1.38)、北中醫(OR=1.22),居住在城市的大學生是公費醫療制度認知的保護因素(OR=0.79);影響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認知的危險因素有:自我健康關注程度低(OR=1.27)、缺乏宣傳教育(OR=1.67)、華電(OR=1.49)、北大(OR=1.43);影響商業醫療保險認知的危險因素有自我健康關注程度低(OR=1.24)、缺乏宣傳教育(OR=1.74)、華電(OR=1.58)、北大(OR=1.59),居住在城市的大學生是影響商業醫療保險缺乏認知的保護因素(OR=0.74)。
3討論
本研究顯示,大學生對于現行3種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度均較低,其中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度(42.4%)最高,公費醫療制度(40.0%)次之,商業醫療保險制度(34.5%)認知度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影響大學生認知的因素:(1)院校背景,以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類院校)為參照,華電、北大、北中醫對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度均較低,而結合單因素分析電大(理工類院校)學生對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度又明顯低于北大(綜合類院校)、北中醫(醫學類院校)。具體到大學生對校內醫療保險制度實施情況的認知度,也是華電最低。理工科類院校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見長,而對學生醫療健康方面的宣傳引導凸顯不足。提示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基礎平臺,有責任引導大學生更多的關注醫療健康保障問題[4]。(2)缺乏政策的宣傳教育是影響大學生對各醫保制度缺乏認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公費醫療OR=1.40,城鎮醫療保險OR=1.67,商業醫療保險OR=1.74)。宣傳教育是大學生認知醫療保險制度、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正確健康投資意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5],高校、政府在其中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3)自我健康的關注程度低是影響大學生缺乏認知的危險因素。一般來說,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較好,較少關注自我健康,健康保障意識不強[6],致使他們對醫療保險制度缺乏必要的認知。健康教育對提高大學生健康管理能力可起到一定的作用[7]。其他影響認知水平的因素為家庭所在地,縣鄉大學生對公費醫療和商業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水平均低于城市大學生的認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