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美文學
本文作者:張紅 單位:滄州師范學院英語系
由于受到當前社會上“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設置懷有排斥態度,認為文學課程毫無實用價值,對自己將來找工作并無幫助,因而否定文學課程的意義。的確,文學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式的滋養。正如虞建華教授所言:“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科。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通過語言的藝術反饋經驗,提供認識社會和人本身的觀察窗口,它的影響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遠的;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顯感知的,而是潛移默化、無所不在的”。學校如果過分強調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就會導致學生思想貧乏,心靈閉鎖,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滑坡。
一、文學教育及其重要意義
文學教育不同于語言教育,但又跟語言教育互為依托。語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具有很強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學教育是在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文學品味與健全的人格。文學具有撫慰心靈、陶冶情操、塑造偉大人格、開拓人類精神空間的內在價值。文學教育為學生提供有“意義”和有“韻味”的語言輸入,使學生耳濡目染于優美的英美文學語篇,從而幫助學生塑造獨特個性,培養文化寬容精神,提高鑒賞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關系到民族的存亡,關系到國家的強弱,關系到社會的進退,關系到人格的高低,關系到涵養的深淺,關系到思維的智弱,關系到事業的成敗。”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在文化與文明的傳承過程中,文學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反思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難以取代的。
就個人的長遠發展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來說,文學教育雖然費時、費力,不容易見成效,卻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旨在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途徑
現在的英美文學課程課時偏少,教學內容不夠豐富系統,教學方法單一,要想通過文學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素質,就必須探索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1、調整授課學時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傳統上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操練的語言技能課如聽力、口語和閱讀等課程,現在可以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減少課時,采取教師課堂指導、督促、檢查和學生自我操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樣就為文學教學騰出了教學時間??梢詫⑽膶W類課程提前到大學二年級,并貫穿整個大學后三年,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英語基本功一定能有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學批評理論”教學
當前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很少出現“文學批評理論”的身影,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文學文本所涉及的話題是復雜的、深入的、豐富多彩的,并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答案。文學教學不是要去尋找各種權威的或正確的解釋,而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閱讀和思考的場所,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學會個性化的閱讀和培養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教學應該對學生的智慧產生影響,而文學批評理論的學習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20世紀各種新的文學批評理論不斷涌現,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批評、讀者反映批評、結構主義、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等。這些文學批評理論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經典”教學內容和模式。文學理論可以使我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經典作品,并使我們認識到經典作家要比我們過去對他們的認識復雜得多。
3、改革教學模式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專業知識的單向傳授,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動手能力不強。課堂教學應將教師的講授與指導、課前小組準備與課堂專題討論結合起來,有效地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通過布置開放性的研究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協作學習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對圖書館和網絡資源進行查閱檢索,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比較、選擇取舍、加工處理,這是一個努力探索、積極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即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設施與影視資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號召學生運用想象力,根據名著改編作品并進行舞臺表演。
4、改革評價模式
傳統的學生評價模式主要是考察學生掌握的知識量,能力評價環節較薄弱。我們應注重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過程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應該是多元的,包括教師、同伴和學生本人;考核方式應該是多樣的,包括試卷測試、課外學習、課堂匯報、小組答辯、PPT制作,課程論文寫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