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倫理學論文
作者:劉相娜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總和,人際關系處理方式有多種,“冷暴力”也是其中一種。研究顯示,大學女生跟本宿舍同學的沖突高于男生,且女生使用回避與冷處理及自我反思方面都顯著高于男生。[1]女大學生宿舍“冷暴力”顯示了她們在人際關系處理上的失衡,這種暴力造成的危害迫使我們去尋求根源和對策,以實現宿舍和諧。
一、女大學生宿舍“冷暴力”及其危害
“冷暴力”實質為一種對他人的精神虐待方式,是“不同于‘熱暴力’的隱形暴力,它不是通過毆打或辱罵方式處理,而是表現出冷淡、輕視、放任和疏遠,甚至排擠對方。相互無視對方,沒有語言和情感的溝通或者是將溝通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敷衍應對對方”[2]。女大學生宿舍“冷暴力”就是因某種原因排斥宿舍室友,在日常相處中雙方以上述方式進行的人際處理方式。宿舍“冷暴力”通常有這樣幾種情況:兩個人之間的“冷戰”;一人與宿舍其他人的“冷戰”;宿舍內多個小團體之間“冷戰”。[3]“冷暴力”就如同物理學中的“力”一樣,有作用力就會產生反作用力,從而雙方相互作用,甚至兩敗俱傷。
(一)造成極大精神和心理壓力宿舍是學生課余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發生沖突最多的地方。發生“冷暴力”,受排擠一方會因受到冷落和輕視而感到宿舍沒有歸屬感,甚至產生恐懼而情緒消極,這給她們造成嚴重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尤其是宿舍其他成員排擠或“冷戰”其一人時,她們心理可能難以承受壓力,極端者會有自殺傾向。同時,“冷戰開戰”一方因某種原因排斥室友,這已經顯示了她心理的不平衡,并且在日常相處中還要時常處于警戒或偽裝狀態,壓抑自己的正常情緒,精神和心理自然要負擔重荷。當這種力相互作用強烈時,“冷暴力”就可能轉向“熱暴力”。
(二)危害身體健康在精神消極狀態下,人的身體會出現一些不適,如食欲不振、失眠、頭疼、疲倦等,這會影響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冷暴力”時,“冷戰”雙方身心都處于消極狀態,即便是“開戰者”也是處于不健康狀態,雙方身體健康都要受損害。此外,身體的不適將會進一步影響其精神和心理健康,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三)影響工作學習大學生處于學習和工作的旺盛期,該階段身心出現問題時必然影響其學習,這對于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重大損失。“冷暴力”會使他們身心疲憊,并對學習與工作產生消極態度,乃至于對自我價值的認識產生偏頗。
二、探尋“冷暴力”失衡點———極端利己主義
霍布斯認為,每個人都是出于自我利益而行動和生活的,這是人性的一個普遍特點。雖然這種觀點已遭到質疑,但不可否認我們的行為和實踐至少是要維護自我利益的,是要做到利己的。利己主義通常將個人利益得失視為權衡善惡,是非唯一標準,形成一種單邊的、完全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利己主義者“是這樣一個人,他普遍無視其他人的利益,只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或好處來考慮問題”[4]。實行極端利己主義就是完全生活在自己利益小世界中而全然不顧或拒絕他人獲利。我們稱贊“無私奉獻”、“好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這些人奉行的是利他主義。一般來說,利他主義是與利己主義相對立的,強調他人利益至上鼓勵為他人和社會作出犧牲。針對利己與利他主義,邊沁提出了開明利己主義,認為“當我們對任何一種行為予以贊成或不贊成的時候,我們是看該行為是增多還是減少當事者的幸福”[5]。他的開明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是一樣的。[6]正如穆勒強調:“構成功利主義的行為對錯標準的幸福,不是行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關人員的幸福……行為者在他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之間,應當像一個公正無私仁慈的旁觀者那樣,做到嚴格的不偏不倚……‘己所欲,施于人’‘愛鄰如愛己’。”[7]這要個人從維護自我利益出發去追求自我利益,同時還要關照他人的幸福,在自我和他人利益之間實現平衡,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共同的受益才是真正的幸福。
這是三種處理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原則。亞里士多德認為在人的感情和實踐中存在著適度、不及與過度。“適度”即是道德德性,“它以選取中間為目的”[8]。“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于適當的人、處于適當的原因、以適當的方式感受這些感情,就即是適度的又是最好的……錯誤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正確的道路卻只有一條”[9]。而“不及”和“過度”就是情感和實踐中的惡,“要么達不到正確,要么超過正確”[10]。據此,我們可以假想在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天平上,極端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處于兩端,天平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平衡的。天平的平衡點就在于“適度”———開明利己主義。“人們結合到一起就是為了某種利益……政治共同體……把共同利益稱為公正。其他共同體以具體的利益為目的”[11]。宿舍作為一個“共同體”同樣存在共同利益,如宿舍空間、宿舍費用等。如果每個人只顧自己的利益,實行極端利己主義,那么共同體中所有成員都不能得到公正。女大學生宿舍“冷暴力”的發生就是這種極端利己主義在作怪,它使我們的道德過于偏離平衡點而不能實現公正。女大學生原生態生活下,引發“冷暴力”的原因一般可以歸結為兩個常見因素,而這兩個因素的背后就是極端利己主義。
(一)嫉妒心理學認為“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在與他人比較時,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12]。從倫理學角度看,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一些行為與感情,其名稱就意味著惡,例如幸災樂禍、無恥、嫉妒……它們被視為自身即是惡的,而不是由于它們的過度或不及。所以它們永遠不可能是正確,并永遠是錯”[13]。嫉妒自身是“惡”的,且“嫉妒之人,因為他一概地對別人的好運感到痛苦,無論別人該不該交好運”[14]。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的,當別人優于自己時就在情感上產生心理波動,這本屬正常情況。一般地,女大學生在她人能力、榮譽、工作等方面優于自己時易產生嫉妒之心。但當看到別人優于自己或別人獲利而自己沒有便采取“冷暴力”則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的表現:完全將自己的利益看做是至高無上的,只許自己擁有而不準他人獲得,那么極端個人主義同樣是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