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邏輯學論文
作者:吳越秀 李文彥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
《科學邏輯學》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面向本科生的一門重要選修課,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今后的臨床實踐和醫學研究奠定基礎。早期的教學實踐中采用的多媒體視頻方式,頗受學生歡迎。筆者分別對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第一學期的選課學生進行調查①,在此基礎上,對視頻內容的選擇和運用進行了研究探索。
1、多媒體視頻的具體內容
1.1與教學知識點是否一致。調查:視頻內容A與每次課嚴格相關;B不一定與每次課嚴格相關,但屬于科學普及、拓展知識的就可以;C不一定與每次課嚴格相關,內容生動就可以。“調查一”中,63%的人選擇了B,25%的人選擇了C,12%的人選擇了A。“調查二”中,59%的人選擇了B,30%的人選擇了C,而僅有11%的人選擇了A。說明絕大部分同學對視頻與教學的關聯性沒有嚴格要求,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學希望能夠達到“科學普及、拓展知識”之目的,另有四分之一的同學選擇范圍更為寬泛,顯示了中醫大本科生的廣泛興趣,表達他們希望提高自身“科學素養”和社會認知的呼聲。
1.2具體內容。調查:多媒體視頻的具體內容:A醫學;B天文;C化學;D物理;E生物;F遺傳學;G軍事;H人物傳記;I科學史;J其他;K都可以,單選或多選皆可。“調查一”中,選擇“醫學”科目的有88人,居首位;選擇“天文”的有84人,緊隨其后;選擇“人物傳記”的有72人,位居第三。“調查二”的前三位也是如此,其他科目差異不大。此外,他們還希望了解“最新科技動態”、“諾貝爾獎”、“考古”、“心理學”以及“人文”、“歷史”、“哲學”等方面內容。選擇多媒體視頻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些喜好。
1.3地域和時間范疇。調查:視頻最好選擇A中國方面;B國際方面;C無所謂。“調查一”顯示58%的人選擇了C,37%的人選擇了B,5%的人選擇了A。“調查二”顯示60%的人選擇了C,36%的人選擇了B,4%的人選擇了A。調查:視頻最好選擇A古代方面;B現代方面;C無所謂。“調查一”顯示,75%的人選擇了C,15%的人選擇了B,10%的人選擇了A。“調查二”顯示,76%的人選擇了C,16%的人選擇了B,8%的人選擇了A。這說明,多數同學對視頻內容涉及的地域和時間無明顯傾向,所以在選擇素材時不必拘束于此。以上調查為多媒體視頻的選擇描繪了一個基本框架:內容盡量能夠啟迪思維、開拓視野;內容本身應豐富多彩,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醫學、天文學、人物傳記方面優先考慮。
2、多媒體視頻的播放
2.1播放次數。調查:播放次數A不放視頻;B每次課1次②C每2—3次課1次;D其他。“調查一”中,78%的人選擇了B,18%的人選擇了C,選擇A和D的分別占2%。“調查二”中,73%的人選擇了B,還有25%的人選擇了C,選擇A和D的都分別占1%。
2.2播放時間。調查:播放時間:A40—50分鐘;B60分鐘以上;C小于30分鐘;D其他。“調查一”中,69%的人選擇了A,16%的人選擇B,14%的人選擇了C,1%的人選擇了D。“調查二”中,76%的人選A,12%的人選擇B,12%的人選擇C,沒有人選擇D。調查顯示:學生基本贊同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視頻,且最好每次課都播放視頻,“40—50分鐘”左右的最受歡迎。
3、多媒體視頻的互動運用
單純播放多媒體視頻并不能真正提升教學效果,以視頻來替代老師授課更不可取,所以合理使用視頻很重要。筆者擬形成“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學案例或專題討論等為重點,以視頻資料庫和答疑郵箱為延伸”的新措施,以提高學生積極性。
3.1以問題為中心。多媒體視頻的播放需圍繞問題展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在講解之前提問、播放:如筆者在講授“科學觀察”之前,請同學們觀看《達爾文的演化征程》并思考“觀察時有沒有滲透理論?”有了任務,同學們在觀看時都聚精會神,甚至拿著筆在記錄。在討論過程中,他們自己認識到觀察要注意的要素,更深刻地理解了相關原則,對科學史有了具體了解,老師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點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也可以在講解之后提問、播放:在講“偽科學”時,先詳細解釋概念,然后請同學們觀看《22度觀察:道長李一》的視頻。李一是當時的熱門人物,他制造出的很多偽科學現象都在社會上影響廣泛,視頻在剖析李一的同時,還出現了對“辟谷”的爭論,這是一個和中醫養生以及傳統文化有著緊密聯系的事物,所以討論反響熱烈。
3.2以教學案例或專題討論為重點。視頻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貼切的教學案例。如“理想實驗”這個知識點,除了講述廣為人知的“比薩斜塔實驗”和“斜面實驗”外,筆者還選用了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公開視頻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其中的器官移植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理想實驗”,且與醫學相關,也是學生們非常關注的倫理道德題材,效果非常好。對視頻也可以采用專題討論的方式。筆者在課程尾聲時播放了《科學史上100個偉大發現——醫學》,請同學們從中找出所學的知識點。大家總結出若干點,由于視角不同,對同一案例有不同的認識,之后老師再進行點評。這種由同學主動參與的思考過程加深了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起到了期末復習的良好效果。
3.3課后以視頻資料庫和答疑信箱為延伸互動。許多視頻播完后,同學們還意猶未盡,希望再次觀看。或者觀看其他全部內容如《科學史上100個偉大發現》這個系列片,包含醫學、物理、化學、數學、天文、遺傳學等學科;《公正,該如何是好?》共有五集。還有一些和教學內容相去甚遠,但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可以作為課外資料。如講述一代建筑大師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生平的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梁陳身上所凝聚著的堅韌、友愛、公正等美好的人性特征無疑對學生有強烈的震撼,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筆者結合上海中醫藥大學課程中心的網絡配套,將相關資料掛在網盤上,提供觀看或下載地址。另外,雖然課堂教學結束了,同學們對應的思考并沒有結束,所以非常有必要再建立一個答疑信箱。筆者每期授課提供的郵箱,都能收到大量學生提問,及時對之解答可以使師生互動更加積極,使教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