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學論文
作者:孫韻 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一、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的理論界定與分析
建立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的內涵及其豐富,簡單地說,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而建立健全的一系列工作體系及其運行機制。這些體系和機制的正常運行,可以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如今,新聞傳播的教學質量鮮有得到體系化的管理,實踐性教學的成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監控與反饋。課堂教學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學生主體性健康成長的樂園,在某些發面反而成為了他們主體性發展的“藩籬”[1]。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應構建控制和監督等兩大系統,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兩個空間同時建構,在教學機構內部和外部同時建構,目的是解決目前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存在的漏洞。教學質量的控制關鍵在于對教學過程的控制,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質量觀念、質量管理制度體系、質量管理組織構架、質量監控方法體系、獎懲辦法和約束機制等,同時體現質量管理活動的全程性和全員性,強調質量評價與監控的發展性與反饋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應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基礎,建立“兩個系統”和“兩個環節”。“兩個系統”即教學過程的控制系統和教學效果的監督系統。“兩個環節”即傳統課堂內的知識教學環節和現代課堂外的實踐教學環節。一個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的完整構架,包含著以下主體,即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主體(即教師)、教學對象(即學生)、教學設施等部分,還包括教學活動、管理活動、教學理念等其他非實體內容。從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各部分內容的關系來看,可以劃分為體系的參與實體、行為活動、理念構成三個層面。其中,參與實體是整個教學管理體系的核心,也是教學管理體系構成的基礎;行為活動則是教學活動和教學質量管理監控體系的實現環節,是將參與實體進行串聯的必要環節;教學理念則是教學管理與監控體系的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有序、有效進行的理念引導與保障。
二、新聞傳播學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建構模式初探
(一)新聞傳播學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的構建內容模式在我國,新聞傳播教學既非純研究性學科,也非純實踐型學科,它是致力于培養媒體精英、宣傳人才、廣告策劃、編輯出版等各類實用型與研究型相結合的綜合性人才。因此,對于新聞傳播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的建構,必須按照培養目標考慮兩個因素,一是理論教學,二是實踐能力,在建立健全體系的過程中要使這兩個因素充分融合,缺一不可。前文已指出,教學質量與監控體系應建立“兩個系統”和“兩個環節”,簡言之,要構建科學、合理、高效的新聞與傳播學質量監控體系,需在傳統課堂內的知識教學和現代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兩個環節中建構教學過程的控制和教學效果的監督兩個系統。下面將對新聞傳播學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的建構模式進行探討。思路如下:
1.宏觀層面,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標準的設定應與學校定位、辦學思路相一致,從而建立獨立的教育質量管理與監控機構,形成校、院(部)、系(專業或教研室)三級監控體系。這是建構新聞傳播學教學質量管理監控體系的前提基礎。在高校層面,高校設置的教學質量監督機構一般而言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教學委員會,二是教學督導組,以此來形成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在此基礎上,由教務部門從整體上來宏觀地規劃、執行教學質量的監控,負責信息的收集、組織、協調及整理和分析。這樣校級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就起到了一個良好的調控、決策、協調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學質量監控二級子系統和系、專業、教研室的教學質量監控三級子系統,與校級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共同發揮作用,監控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受教情況,但與校級教學質量監控系統相比,二三級的子系統的監控更加具體而系統。新聞傳播學院中,由教學分委員會和教學督導組組成教學質量二級監控系統中的一個組織,對學院的教學工作進行質量監督,構建以教師課程教學為主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系、專業、教研室作為次基層的教學單位,組織該教師班級內的學生、相關專業人士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全程進行評價,并采用聽課和檢查等多種靈活的方法,督促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樣,教學質量的三級監控系統就使得新聞傳播教學由過去單一的“監督”手段向“監督”與“控制”手段并舉的觀念轉變。
2.微觀層面,以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為重點,重視“兩個環節”評價體系建設,強化新聞傳播學傳統課堂知識教學的互動模式和加強新聞與傳播學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這是建構新聞傳播學教學質量管理監控體系的核心內容。首先,強化新聞傳播學傳統課堂知識教學的互動模式。互動教學模式符合當今最新的教育理念,它認為教學中的師生是一種互動關系,教師和學生互為主客體,學生既是課堂知識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學生通過參與式學習和建構性學習,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定位,增強主動參與意識。其次,加強新聞傳播學教學實踐環節的質量監控。在我國新聞教育中,早就有新聞工作者是“雜家”的說法[2]。新聞與傳播學是“文科中的工科”,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要求很高,因此,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行實踐教學環節監控。第一,建立媒介技術實踐平臺,對學生進行基礎技術應用能力的素質培養,具體承擔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任務。第二、完善校內實踐模塊對應的實驗(實訓)室,滿足教學要求,注重建設實踐基地,注重儀器設備更新換代。第三、新聞傳播院系要與業界媒體建立專業實踐實習基地。第四、將實踐教學的環節安排和與之關聯的理論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五、形成及時反饋檢查結果的實踐教學檢查機制。第六、實踐教師的管理要納入教師的常規管理序列,在此基礎上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并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及制度的實施原則,調動教師參加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制度層面,在體系建設實施過程中,要明確教學質量的獎懲機制和約束機制,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質量意識。這是建構新聞傳播學教學質量管理監控體系的重要保障。首先,明確教學質量的獎懲機制和約束機制。要根據新聞與傳播學一級學科下各個專業的特點,制定比較具體的獎懲辦法和約束機制,是質量監控體系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關于教學活動中的激勵機制的建立,應采用多種靈活的形式,開展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教案評比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教學評比活動,以此來獎勵優秀教師,鼓勵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把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動起來,使教師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樹立優良的教風、學風,保證和諧的教學秩序,把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使教學管理上升一個新的臺階。約束機制方面,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獎懲機制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學校應制定相應的文件和規章制度,配合各項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其次,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質量意識。教學管理人員要加強對新聞與傳播學教育特點的學習和研究,根據學科特點進行教學管理,明確分工和責任,提高執行力。目前,新聞與傳播高等教育正面臨著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衡量新聞與傳播高等教學質量的高低,除了要看教育自身發展的要求之外,更要看我們的教學能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標桿,我們要緊跟時代潮流,樹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觀,將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進一步完善,使教學質量不斷獲得提高。在教學人員、教學管理人員及教學服務人員中,要形成重視質量、嚴把質量關的好風氣,促進了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