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教育科技論文
本文作者:陳新山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教研室
近年來,隨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的《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和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的出臺,我國以實行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為重點的醫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入,PBL教學改革也從初期的試行向較大范圍內推廣和不斷完善方向發展,以適應我國倡導的素質教育的思想與目標和GMER所強調的醫學生溝通技能、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求[1-6]。2009年,筆者應香港大學病理學系的邀請,對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和法醫學教育等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考察。現將其中的醫學教育和PBL教學部分簡要介紹如下,以期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和PBL教學提供參考。
一、香港大學醫學教育體制與學制概況
因歷史的原因,與其他歐美國家從大學學習4年后再學習醫學的教育體制不同,香港大學與英國的大學一樣是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入學,學制為5年;但要做專科醫生還必須再學習6年,即使做一般的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生也要再學4年。香港大學的醫學教學稱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相當于大陸內地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但也有所不同。自1997年起,香港大學的醫學教育進行了較徹底的改革,主要特點是采用特別學習模式(spe-cialstudymodules,SSMs)。這種SSMs教學模式與內地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課程安排有一些類似之處,但又明顯不同。他們不僅全面實行PBL教學,還增加了貫通課程。如在學習心血管系統的階段,從解剖學直至病理學等課程連續學完,然后再開始學習另外一個系統。不同班組開始學習的系統不一,但都按照一定順序輪換。每個系統的學習,既有大課講授、小課實習,更主要的是開展PBL教學。例如學習心臟的課程是4周,其中在病理學系學習24學時,分別安排4次lecture共4學時、2次實習共4學時,另外8次PBL教學共16學時。這與我國部分院校目前開展的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相似[4-6]。
二、SSMs課程
1.SSMs
課程的結構。SSMs課程的結構分五個部分:①導讀課程:長16周,排在第一年的上學期。主要內容是介紹醫療及健康的基本概念,同時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大學教育的要求。②系統課程:時間是46周,在第一年的下學期至第二年的下學期。按人體結構的系統來統領各種學習課程,共分為下述八個部分: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肌肉骨骼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頭頸系統、血液及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③貫通課程:共8周,安排在第三年上學期的前階段。利用幾個生命周期中不同階段的個例把不同的系統串連起來,幫助學生溫習各系統的知識、臨床和溝通技巧,為他們開始臨床見習做好準備。④臨床課程:時間為99周,從第三年上學期中間開始。又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27周;中間階段24周;高級階段48周,為專科實習。⑤選修課程: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及第五年年終,學生們均可選修專題項目或課程,每課為期4周。這些專題項目以小組學習或實習為主,題材多樣,范圍涵蓋醫學及非醫學類別。實際上,所學課程分為選修課和必修課。前面四個部分為必修課,第五部分為選修課。但從選修課的安排來看,與內地醫科院校的選修課也有差異。主要表現在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形式上是以小組學習為主;內容多而廣,其范圍涵蓋醫學及非醫學,特別是非醫學的內容。例如某些醫學生對歐洲的建筑藝術感興趣,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寫出學習考察計劃及內容,在暑假期間去歐洲考察學習歐洲的建筑藝術,回校后再在老師的指導下撰寫考察報告或論文,這就是一次選修課程。
2.SSMs
課程的主題。雖然這些SSMs的課程結構分為五個部分,并以階段來劃分,但縱觀整個學習課程,其實都是圍繞四個主題發展:①健康與患病情況下的身體機能運作;②專業技巧:包括診斷、解難、溝通及臨床治療和管理;③人口健康、醫療服務、經濟與政策;④醫療道德及專業態度。其最終目的是:通過不同的教學單元和方法,引出這些主題;使同學們在完成五年的醫科課程后,對這些主題及有關的知識都有充分的領會,并具有終生學習的精神和能力,為開展醫療專業工作及進修作充足準備。此外,與內地醫學院校不同的是,在校學習的五年間,內外全科醫學士專業的學生們的必修課僅學習基礎和臨床醫學;不學其他課程,選修法醫學課的同學主要是跟隨病理學系馬宣立(Dr.PhilipSBeh)副教授學習,包括理論學習、案例討論和尸檢實習或見習等。
三、PBL教學
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目前國內外都較流行。香港大學醫學院自1997年以來,全面推行PBL教學。這種PBL教學是以某一個問題或病例(或病人)為中心,稱其為“acase”,有時是以書面的形式提供,即“apapercase”,有時是以錄像片或電腦的形式出現,即“avideotapeorcomputerpresentation”,而到高年級則是以真實病人來教學,即“realpatien(tRP)”。教師不僅要寫好教案,還要認真參加PBL教學。對學生來說,具體的PBL教學分下述七步:①探尋問題、澄清不熟悉的專業術語;②鑒別關鍵信息,記錄討論的要點;③從所列信息中激發想像,鑒別解釋問題或病例特征的可能機制;④獨力學習;⑤報告反饋;⑥小組表現的評價;⑦自我評價和老師講評。
1.探尋問題、澄清不熟悉的專業術語。在整個PBL教學中,無論是PBL教學中的問題或是病例,通常在教案的第一頁比較簡單。設計的目的是要建立起PBL教學的學習氛圍,搞清楚不同專業術語的意思,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2.鑒別關鍵信息,記錄討論的要點。PBL教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分小組進行學習討論。學生們在PBL教學的討論過程中,盡可能使用小教室的教學“白板”。這種與過去“黑板”不同的是白板實際上是一種可以記錄討論內容并可隨時打印的電子記錄牌;雖然方便,但價格很貴,大小與黑板差不多。每次小組學習討論時由一位同學專職記錄,依次輪換。該白板幾乎記錄了學生們討論過程中的全部內容,并標記其中的一些重點或難點。但白板記滿后,就及時打印,并分發到小組的每位同學;然后繼續討論和記錄。老師僅偶爾引導、提問或解答。
3.從所列信息中激發想像,鑒別解釋問題或病例特征的可能機制。這一步是學生在PBL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學生們不要以為對PBL教學過程中所列的問題一無所知,實際上它有可能在中學時已學過、在報紙或書籍中看過、或者是自己或家人過去曾經歷過。所以,激發學生自己先前所學知識是PBL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