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國現代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吳遠華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現代金融機構在經濟運行中扮演著融資的重要角色,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20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達47.92萬元,同比增長19.9%。我國銀行業發展迅速,其資產規模已相當龐大。截至2010年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本外幣資產總額為94.3萬億元,同比增長20.4%。
一、銀行資本的本質分析
生息資本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獲取利息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它是職能資本的一種派生形式,它的運動公式是G—G—W—G’一G’。這表明,貨幣作為資本支出出現了兩次,作為已經實現的資本的貨幣G,也出現兩次流回。并且,在資本的流出與流回中,產生了增加的貨幣額△G(G’-G),即貨幣資本的貸入者為使用貨幣向貸出者支付的利息(剩余價值)。伴隨生息資本出現的還有信用與信用制度,它們使銀行資本“作為貨幣經營者的特殊職能發展起來,貨幣的借入和貸出成了他們的特殊業務。”生息資本能夠在讓渡使用權的同時將平均利潤的生產能力讓渡給它的使用者,并且作為資本在執行職能中生產平均利潤。而且,由于它的使用價值的消費,它的價值和它的使用價值會增加。因此,職能資本家就把平均利潤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給借貸資本家。借貸資本是借貸資本家為了取得利息暫時貸給產業資本家、職能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的貨幣資本,它是生息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從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中游離出來從屬并服務于職能資本,反映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共同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表面上看,借貸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息是職能資本家所得利潤,其實它也是由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而成的,不過是表現形式轉化了而已。借貸貨幣資金的使用,使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它的運動既不經過生產過程也不經過流通過程,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銀行資本是借貸資本的具體表現形式。目前我國企業融資途徑還主要是通過銀行獲得信貸支持,銀行從中獲得貸款利息。利息是企業所得的一部分,是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企業通過運用貸款獲得收益后,將其中一部分歸還本息。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生息資本將有更多的具體表現形式,但目前我國仍以銀行貸款這一間接融資方式為主。
二、銀行資本在現代經濟的作用
(一)銀行資本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銀行資本作為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其在多個方面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第一,對利潤率的平均化起中介作用。銀行吸收了大量的社會閑置資金,為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來回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提高了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可以減少流通費用。銀行資本為廣大企業提供了信用證、承兌匯票等業務品種,大大減少了商品流通費用。一方面,一部分商品流通可以不用貨幣;信用既能加速商品流通的速度,又能加速流通手段的流通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加速了商品流通速度,使再生產過程就縮短了。其結果是:流通減少了,必須經常以貨幣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也縮減了。第三,加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信用制度加速商品流通、縮短生產過程,特別是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為資本擴張形成條件,必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二)銀行資本在周期性危機中的負面影響
馬克思的信用循環理論指出周期性的危機服從于信用的過度擴張,并最終導致投資下降。在衰退的過程中,自我加強的債務緊縮過程伴隨著單個資本試圖為獲得生存而“自相殘殺”時開始了,這就形成了一個下降的螺旋。而資產價格的下降使得資本家無法實現生產的剩余價值,無奈之下,只得爭先恐后地撤離以償還所積累起來的債務。遺憾的是,整體的資產價格反而因為資本家的爭相出售下降得更厲害,資本家蒙受的損失更大。此外,短期貸款成本的增加和生產能力過剩也加劇了生產經營的困難。由此可見,即使利率很低,很難再重新啟動資本積累過程。這樣過剩的生產能力和降低的利潤率就同時出現在停滯期。可見,在金融危機中,銀行資本不但沒有承擔起幫助企業融資的重任,反而競相規避風險,提高企業的用資成本,使得企業生存更加困難。可以說,銀行資本變相的加大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
三、我國銀行業發展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初步建立了比較全面和開放的銀行體系
經過一系列金融體制改革,我國目前建立了比較全面和開發的銀行體系。第一,政策性銀行的成立和改制。1994年,我國進行金融體制改革設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三大政策性銀行,在貫徹落實產業政策和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家開發銀行已于2008年改制為國有商業銀行。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革。2003年以來,工行、中行、建行、農行和交行(下稱五家銀行)借鑒國外銀行改革的成功經驗,遵循“一行一策”的原則,通過構建現代公司治理框架、引入戰略投資者、財務重組、境內外發行上市等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革。上市后的五家銀行資本雄厚,盈利能力強,對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其他商業銀行紛紛成立。以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等為代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打破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局面。與此同時,東亞銀行、匯豐銀行、巴黎銀行等外資銀行也開始在華設立分支機構。此外,還有北京、南京、寧波等城市商業銀行。近幾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由農村信用社改制的農村商業銀行也大量出現。這些商業銀行在資金總量上雖然不如國有商業銀行,但同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二)國有商業銀行的劣勢
國有商業銀行承擔了大量的企業融資任務,其經營效率決定了社會生息資本的作用發揮。與國外經營歷史更為悠久的同行相比,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還存在較大的不足,主要體現在經營理念上的差距,表現為效益觀念、國際觀念還比較單薄。此外,國有商業銀行在發揮生息資本作用時還受到各方面的制約:首先,行政干擾下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缺乏獨立性,這也使得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主要投向普遍負債率較高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導致其盈利率較低。更為嚴重的是,一旦國有企業無法償還貸款,銀行沒辦法進行催收或加以罰息,最終產生了大量的不良信貸資產。從經營目的來看,作為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商業銀行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同時不得不承擔社會責任,如配合貨幣政策、支持區域發展等。受此影響,對一些短期內很難產生效益的行業給予必要貸款,從而損害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其次,機構和部門設置不合理。外資銀行的機制按經濟區域設置。而我國則按行政區劃設置機制,實行總分行模式,呈現行政化和高度壟斷。從業務功能上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服務品種較少且缺乏靈活性,舉例來說,外資銀行已經實現利率市場化,可以辦理非居民個人離岸業務等,而這些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起步階段。最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有待完善。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因素,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基礎比較薄弱。主要表現為:國有商業銀行全面管理理念還未成熟,所采取的風險管理方法還比較落后,銀行內部控制的組織框架還處于初步建設階段和公司治理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