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水利設施論文
作者:劉蘭芳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
亞熱帶稻區(qū)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但季節(jié)性干旱對水稻生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保障水稻安全生產,必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水利設施建設不僅影響水稻產量,而且事關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和諧社會的建設大局,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011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強調要興修水利,力爭通過5年到10年的努力奮斗,從根本上扭轉我國水利設施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衡陽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充足的陽光,豐富的降水,為衡陽市的農業(yè)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其成為湖南省重要的水稻生產基地,但水稻生產經(jīng)常遭遇干旱的威脅,因此農田水利建設對本區(qū)水稻生產至關重要。本區(qū)的水利設施大多是20世紀50、60年代修建,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運行使用,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嚴重影響工程的安全運行和防旱抗旱效益的發(fā)揮,也給工程管理方面帶來很多麻煩。為了落實2011中央1號文件,衡陽市理應在查清水利設施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尋水利設施安全隱患的防范措施,提高區(qū)域抗旱能力已實現(xiàn)安全減災的目標。
1衡陽市水利設施及抗旱能力現(xiàn)狀分析
衡陽市現(xiàn)有各類水利設施44.13萬處,遍布于衡陽市各縣市區(qū)(表1),其中大型灌區(qū)1處(歐陽海灌區(qū)),中型水庫29處,中型電灌站5處、12656kW,中型水輪泵站5處,小Ⅰ型水庫183處,?、蛐退畮欤梗担固?,山平塘43.4萬口,小型河壩5553處,小型電力灌溉站1.5萬處、112832kW。主要灌溉渠道16814km。總蓄引堤水量27.351億m3,其中蓄水量20.698萬m3,有效灌溉面積4.97萬hm2。初步形成了蓄、引、堤、排、灌以及防洪、發(fā)電、供水、航運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體系,對促進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起著保障作用[1]。
2衡陽市水利設施與抗旱能力存在的問題
2.1工程質量差,安全灌溉效率低衡陽市現(xiàn)有的水利設施大多數(shù)建于20世紀50、60年代,限于當時客觀條件,資金少,設備材料不足,造成工程建設質量差,標準低,不配套,經(jīng)過幾十年的運行,工程老化,安全問題日益嚴重,灌溉面積不斷下降,灌溉效率不高(表2)。據(jù)調查統(tǒng)計,全市29座中型水庫中有16座為嚴重險病水庫,占中型水庫總數(shù)的58%。在小型水庫中,隱患險庫508處,漏塘占山平塘總數(shù)的71%。全市有近40%的水庫不能正常蓄水,每年減少蓄水5000萬m3以上[2]。如衡陽縣6處中型水庫中有3處屬于Ⅲ類壩水庫,106處小型水庫均屬病險水庫[3]。衡南縣有70座水庫因大壩存在隱患不能正常蓄水[4],祁東縣有中小型水庫147座,現(xiàn)庫容只有6461萬m3,占應蓄水量35%,灌溉面積只有1.114萬hm2,只達到原設計標準的40%。再如,2007年5月衡陽市降水豐富,但由于工程建設質量差,灌溉渠系建筑物安全系數(shù)小,在雨季不得不限制蓄水,6月以后,大面積連續(xù)53d無有效降雨,造成了全市150多座水庫、20.3萬口山塘干涸,96條溪河斷流,截止7月31日,衡陽市水稻受旱面積達14.92萬hm2,占總面積的49.6%,全市有3200個村、37900個組、26.5萬人發(fā)生飲水困難。
2.2機電灌溉設備陳舊,安全抗旱難以保證20世紀60年代,衡陽市遭遇連年干旱,為此著力發(fā)展電力提水灌溉,現(xiàn)境內擁有電力提灌裝機12.55萬kW。裝機100kW以上的電灌站工程60處,其中20世紀60年代興建了30處,70年代興建了16處,80年代建了7處,90年代修建7處??梢?,有一半電灌設備已經(jīng)運行了40多年,運行最長的時間達到了51年,最短的時間也達到了12年。由于運行時間長,加之當時大部分設備質量不高,同時缺乏資金與專業(yè)人員進行維修和管理,致使設備老化,無法安全運行。如衡山縣帶病運行的電灌站44處,不能運行有18處,分別占總電灌站的27%、11%。衡南縣電灌站80%屬于淘汰設備。常寧市電排灌站能安全使用的只有10%。由于機電灌溉能力不足,一旦遇上干旱季節(jié),本區(qū)水稻輕則干旱減產,重則荒蕪失收。
2.3塘庫淤積嚴重,安全蓄水能力明顯下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lián)產責任承包制的實施,衡陽市的山平塘由集體經(jīng)營管理轉為農戶個體承包經(jīng)營,于是冬閑挑塘泥的現(xiàn)象幾乎絕跡,山平塘的維修亦無人問津。即使少數(shù)農戶想要清除山平塘的淤泥,終究勢單力薄而無濟于事,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乏力,山平塘淤塞滲漏嚴重,大部分已成為碟子塘,篩子塘,伴之而來的是山平塘的廢棄數(shù)量正在急劇上升,安全蓄水能力明顯下降。實地調查得知,衡山縣一些山塘淤積層很厚且塘壩滲漏嚴重,不僅無法安全蓄水,天長地久就變成了廢塘,衡山縣自1978年以來已廢棄4409口山塘。據(jù)統(tǒng)計,祁東縣山塘淤積總量年平均達到269萬m3,山平塘數(shù)量較1965年下降了25%,全縣山平塘的蓄水總容積已由15750萬m3下降到12330萬m3,有效灌溉面積由2.13萬hm2減少到1.67萬hm2。由于山平塘的蓄灌能力降低,大幅度增加了農用機具提灌稻田用水的費用[5],也給農村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了嚴重威脅。
2.4投入與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水利設施安全運行和綜合減災較難實現(xiàn)衡陽市水庫、山塘、電灌站等各類水利設施大都是20世紀50-70年代興建。這一階段,我國農業(yè)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主體和投入形式主要是農戶投入“義務工”,國家給予經(jīng)濟補貼[6]。農戶投工修建水庫主要依靠生產隊進行管理,所有的農務活動實施的是集體出工計分的方式,難免存在一些“出工不出力”的現(xiàn)象,加之缺乏機械,受到技術、材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建水利設施主壩均是土壩,給長時間安全運行留下了隱患,也是造成目前水庫、山塘出現(xiàn)滲漏嚴重的根本原因。對于已建塘庫的維修、管理沒有配備專人管理,導致責任不明,管理不善。加之其管理模式陳舊,水利設施維修、建設與安全管理得不到有力支持。20世紀90年代,衡陽市遭遇數(shù)次特大水旱災害,水利建設與安全管理又引起了政府的重視。此階段,農業(yè)水利事業(yè)開始了改革,農業(yè)水利建設的投入主體和投入形式也演變?yōu)檗r民“投工”、“投勞”,繳納水費,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支持農業(yè)水利建設。盡管國家、地方的經(jīng)濟補貼有所增加,但農戶投工積極性減弱,水利設施的安全管理仍然不能到位,尤其是山塘清淤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致使山塘蓄水能力大幅度下降,其防洪抗旱功能無法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