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喻志軍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一)
面對知識經濟的時代,世界各國未雨綢繆、運籌帷幄,展開了以科技、教育為核心的激烈角逐。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從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到德國經濟的后來居上;從戰后日本的迅速恢復到美國經濟的稱雄于世,無不是這些國家優先發展科技、重視教育的結果。在知識經濟為主的21世紀,國際競爭的焦點又一次集中在科技和教育上。在科技戰略方面,日本已經認識到與美國的差距不在應用研究領域,而是在基礎研究領域,因而在繼續貫徹《80年代通商產業政策構想》的同時,提出了《科技白皮書》,決定將研究與開發費用增加一倍,在21世紀與美國一決雌雄。歐洲曾經是近代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昔日的輝煌威振全球,近200年的資源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知識經濟叩響新世紀大門的時候,歐盟各國通過了《第四個科技發展和研究框架規劃》,加快了高技術產業化步伐,努力用高科技這把利劍重鑄輝煌。
在美國,1993年2月,克林頓總統上臺后就科學政策發表了第一個正式聲明———《技術為美國經濟服務:加強經濟實力的新方針》。1994年8月,克林頓簽署了《為了國家利益發展科學》的科技政策文件,提出美國科技政策的五個目標:保持在科技前沿的領先地位,強化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的聯系,加強工業界、大學與政府的合作,為21世紀培養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高全體美國人的科技素質。1996年7月,美國科技委員會發表《科技與國家利益》的報告,再次強調了科教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地位。報告還指出:到20世紀結束時,信息將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商品。美國創造知識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識的能力,將決定下個世紀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在教育戰略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并把重點放在創造力教育上。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創造力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要培養全球性的、進攻型的創造性人才”。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
為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注重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各種創造型人才,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靠茖W技術創新立國的日本,正在為21世紀稱雄世界而大力培養各種創造型人才,在學校開設“創新理論課”,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訓練和創新方法的教育,開展各種創造性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美國由國家科學基金會撥???在高等學校建立“創新中心”。早在1986年11月,美國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就發表了一份專題調查報告———《學院:美國大學本科生教育的經驗》。這份報告歷時3年,耗資百萬美元,其中心議題就是:能力培養———當代美國高等學校教育的改革方向。自從這份調查報告公布以后,不少高等學校都制定了各自的能力培養目標。目前已有50多所大學設立了創造力研究機構,還有幾十家創造力開發咨詢公司應運而生。美國高等教育的重心已逐漸從原來的知識傳授轉移到能力的培養方面。進入1997年,歐盟委員會發表了“為了建設一個知識歐洲”的《白皮書》,書中明確了建設知識歐洲的六大基本目標:鼓勵獲取新的知識;促進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加強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網絡建設;反對社會排斥;建立歐洲教育空間;掌握三種歐盟成員國語言。中國也開始意識到了培養創新人才、實施創新工程的重要。
八十年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就引起了全國大討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人們的共識。九十年代以來,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則成了九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的熱門話題,并成立了以總理朱?基為組長,副總理李嵐清為副組長的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朱?基總理強調了新政府將力行“科教興國”的戰略,正在實施的《技術創新工程》和《211工程》將為形成符合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規律的技術創新體制及運行機制與提高大學的教育質量及科研打下基礎。
(二)
教育是“今天播種”,明天或后天才能“開花結果”的事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滿足今天社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不管哪個國家,要使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要在21世紀雄居世界前列,就必須立足于今天,著眼于未來,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大力發展創造性教育,培養一代創造性人才。知識經濟以知識創新為特色,而且這個創新過程日漸迅速。如果說,工業革命初期就有知識量猛增的現象,那么,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這種現象則更為顯著。八十年代每年全世界發表的科學論文大約500萬篇,平均每天發表包含新知識的論文已達1.3-1.4萬篇;登記的專利每年超過30萬件,平均每天就有800-900件專利問世。七十年代以來,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有50萬種,每一分鐘就有一種新書出版。在12萬種科技圖書中,自然科學圖書有3萬余種,技術科學圖書有9萬余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隸屬的“世界科學技術情報系統”的統計,科學知識每年的增長率,六十年代以來已從9.5%增長到10.6%,到八十年代每年增長率達12.5%。有關資料表明,一位化學家每周閱讀40小時,僅是瀏覽世界上一年內發表的有關化學方面的論文和著作就要讀48年。因此,面對知識加速增長的21世紀,教育只有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適應這一新的形勢。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也是知識的重要生產基地,同時還是高新技術輻射地。她可以很好地整合知識的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這種可以在各個環節上進行的整合作用,也是知識經濟對大學功能、作用的更高、更新的要求。這種更高、更新的要求,具體來說至少有三點:一是知識經濟的建立需要大量能夠創新的人才,這就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實施創新教育的要求;二是當代科技發展出現了突破和融合的兩大趨勢,因此要求大學必須進行學科方向和科技力量的結構性調整,發展新的學科和新的知識增長點;三是從知識的傳播和應用角度講,大學必須實現與產業部門的相互依托,加速知識經濟的發展。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已深切地感到,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搖籃和知識科技創新基地的大學,將日益成為影響人類生存與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擁有世界一流大學,對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人類文明進程,具有及其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