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效益論文
作者:趙宇飛 單位:帶嶺區資源林政局
林木既具有商業價值又具有生態價值,實行林權制度改革在激活了林木商品價值的同時,也使得保護林木的生態價值的難度更加提高。從長遠來看,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比,無疑前者更為重要。從性質上講,森林所發揮的生態效益要比經濟效益更為重要,因此首先必須有良好的生存環境,然后才能談發展;從價值量來講,生態效益的間接價值也要遠遠高于采伐木材所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森林覆蓋率減小,質量下降的直接后果是生態功能減弱,生態災害頻發,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相比之下,破環生態,不惜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繼續采伐所獲得的短期經濟效益顯得越發微不足道。為了徹底轉變觀念,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要求我們從上到下統一思想,再困難也絕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難也絕不以拼資源換取短暫利益,再困難也絕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增長。林業工作者必須徹底轉變經營觀念,由重經濟效益轉向重生態社會效益,由重視眼前利益轉向重視長遠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林權改革中使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要加大宣傳森林在生態保護方面的主體功能,使保護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思想深入人心,引導職工樹立可持續經營的理念,激發職工植樹造林的積極性,使林分短期的經濟效益與長遠的生態效益相得益彰。伊春市堅持生態立市,實施“嚴管林”、“禁伐紅松”等一系列保護生態的重大舉措,建立起了生態高壓線,使生態意識深入人心,為林權制度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施林權制度改革,林區職工由伐樹人變成栽樹人,這是林業職工思想觀念一個巨大轉變。廣大職工群眾是林改工作實施的主體,林權制度改革后,使林定了權,樹定了根,人定了心。職工的造林護林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出現了“找苗爭苗”造林的喜人局面。所以說只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使群眾真正了解生態,支持林權改革,才能一舉兩得。
在林權改革中要以林業分類經營為核心,保證生態公益健康發展國家要生態,職工要經濟,林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雙重任務,只有嚴格按照森林分類經營的原則通過實行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才能使國家和職工的雙重愿望并行不悖,共贏雙收。1998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對現有森林進行了森林分類經營,劃定了禁伐區、限伐區和商品林區。2006年6月16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復了黑龍江省伊春國有林區改革方案,對淺山區林農交錯,零星分布,易于分戶經營的部分國有商品林,由林業職工家庭承包經營;對大面積集中連片的公益林和商品林,由伊春林業管理局依法加強經營管理。森林分類經營是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林地,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林業分類經營是森林經營理論和經營模式的最佳選擇,在林改中,按照森林三大林種的特點而設置生產經營模式,有利于把伊春建成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在林權改革中把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和生態特別重要的地區劃為生態公益林區,按生態規律要求進行管理;把立地條件較好,生態地位不十分突出的地區劃為商品林區,按商品經濟要求進行管理。按照森林分類經營的原則,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為前提,堅持管住公益林,放活商品林。伊春林業管理局開發初期到“八五計劃”前,近四十年的時間,始終處在大比例皆伐、超量采伐、超強度采伐和不遵循采伐間隔期狀態中,致使林分受到嚴重破壞。自“八五”采伐限額執行以來,皆伐比重得到有效控制,但回頭采現象還存在,林分得不到充分的修養生息,造成林相殘破,有林地公頃儲積量逐年下降,林地生產力水平越來越低。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從根本上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轉變經營思想,通過森林分類經營,調整了森林資源經營方向,大幅度調減了天然林采伐量,逐步實現了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的轉變。2003年,伊春市委市政府提出禁止采伐紅松林的通知令,加大了對伊春林區紅松林樹種的保護力度,為恢復“紅松故鄉”之美譽而不懈努力。實行林權改革后,對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的重點公益林,政府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為前提,確保森林生態功能的更好發揮,解決我國生態產品短缺和質量不高的問題;對遠山區重點生態公益林,全部實施封山育林,國有國營;林區職工承包的商品林,通過發展民有林和林下經濟,家庭經濟取得長久穩定收益。森林增加一倍的經濟效益其生態效益擴大到5~6倍,實行林權改革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
在林權改革中要建約立制,把保護生態落實在實處在國有林區實行林權制度改革,既是一項重大變革,也是一項制度創新,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必須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保證林改工作順利實施。政府對承包職工的經營行為和目標進行合理建約立制,建立健全資源監管制度,堅定不移地執行“嚴管林”的方針。對職工承包經營的林地,資源管理部門本著生態優先的原則,規劃設定經濟方案,承包職工嚴格按照規劃設計執行,保證適地適樹,科學經營。簽訂承包經營合同,對經營承包者的責、權、利明確界定,堅決杜絕破壞生態,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短期利益的事件發生。通過嚴肅制度嚴格獎懲,對違紀違規者嚴懲不貸,對保護生態資源有功的單位和個人大力宣揚和表彰。通過林權制度改革,使林業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大大提高,森林生態功能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在林權改革中要加大科技投入,保證生態環境質量(1)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對重點生態參數進行監測,跟蹤,掌握生態變化趨勢,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在進一步升級功能完備的森林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和地面調查技術,實現資源共享,逐步實現操作過程可視化、決策科學化、事物處理程序化、信息公開化的目標,以不斷提高資源管理的科學化水平。(2)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并加強對承包戶的科技培訓,建立一支掌握生態建設多方面知識的專業人才隊伍,使保護生態工作有落腳點。通過開辦各種形式的農林科技知識的培訓班,使職工群眾掌握更多的林業科技知識,以便更好地發展林下經濟,經營好手中的林分,最大限度地優化林分結構,改善林分質量,提高林地生產力,真正做到變疏林為密林,變低質林為優質高效林,從而使森林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3)建立技術人才服務的體系,抓好培訓工作。林區職工雖然多年從事林業生產工作,但對具體的林分經營管理技術并不十分熟悉,通過建立技術人才服務體系給予指導和服務,使承包戶懂得集約經營,科學管理,在提高林分經濟效益的同時確保生態效益。林權改革試點開展以來,為更好地配合做好林權改革工作,伊春市資源林政局會同科技局在五個林權改革試點單位開展了提升林地生產力技術示范活動,由林業專家指導制訂了可行性方案,同時選出五十戶承包工戶,抽調科研院所專業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全面指導承包林地生產力示范工作。通過各種林地場所為承包戶們講解有關林分經營、發展林下經濟等方面的知識,現場進行技術指導,提高了承包戶的科技水平。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人員培訓,把科技轉化為推動林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成為生態建設和群眾致富的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