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論文
作者:葉友華 單位:山東女子學院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德教為先的思想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教為先的道德教育思想,強調在社會政治思想領域,在道德教化與政令刑法關系上,要堅持以德教為主的原則;在學校教育中,在德育與文化知識教育的關系上,則強調堅持以德育為首位的原則。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觀點,而“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可見,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內容。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意思是說,從政時,你用政令和刑罰來壓服,那么百姓可以做到不犯罪,但是并不能使他有羞恥之心;如果你用道德來教化他,用禮來引導他,那么他就不會犯罪,并且有了羞恥之心。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也就是說,只要以仁德治國,就能化難為易,廣泛地贏得民心。所以儒家認為,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在于道德教化,“善政”不如“善教”,道德教化是為政的根本。為了實現對國家管理和對人民的統治、治理,孔子竭力主張“以德教民”,對庶民百姓廣施教化,要“道之以德”,反對“不教而誅”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說,第一位是道德教育,要把道德教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強調德教為先,把德育放在“治世”和“治學”的首要位置,企圖通過“文、行、忠、信”的教育來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從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同時,又強調“德教”的目的是啟發人們內心的道德自覺,加強自我修養,完善個人品格,自身修養與鍛煉是實現“德教”目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根本途徑。中國古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視自我道德修養問題,尤其以儒家學派對修養問題闡發得最豐富、最深刻、最一以貫之,使之幾乎成為中國傳統道德中最核心的問題之一。修身為本是儒家對道德人格培養問題的基本定位,并形成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儒家認為自我修養的關鍵在于內心自覺、嚴以律己,并提出了諸如修己、克己、自省、自反、慎獨、改過自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原則和方法。重視主體內在的道德理性自覺,進行自我品行的冶煉,涵養德行,實現理想人格,即所謂“吾欲仁,斯仁至矣”。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價值自覺的能力,只要自覺地致力于提高自身價值,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夠成就一個“成仁”和“取義”的道德高尚的人。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歷來重視德教,教育首先要教會做人。《三字經》里就有“教之道,德為先”的說法。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無法用知識來彌補。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一定是對社會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的人。這種人本事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會越大。所以,教育決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須強調以德育為基礎,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德教為先的思想啟示我們,高校德育應以人為本,德教為先,并把它作為高校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在高校的師德建設中,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把“德藝雙馨”教師的培養作為師德建設的核心問題。眾所周知,大學應具備三個要素,即大樓、大師和大學精神。高校里的教學單位就應該是出大師的地方,有了“德藝雙馨”的校級名師,省級名師,國家名師,我們的學生才有希望,學校才有希望。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德教為先的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環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不僅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要求,而且還要與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相承接。
高校師德建設貫徹德教為先的對策措施
2010年5月我國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對我國未來十年教育事業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前瞻性部署。《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目標,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強國必強教,強國先強教。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就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如果說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師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師,才可能有好的教育。中國先賢曾說:“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要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教師就應該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成為具有教育智慧的學者,成為人格修養的楷模。溫家寶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教師不僅要注重教書,更要注重育人;不僅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必須更加重視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廣大教師要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在高校德育教學工作中應該把德教放在首位,即德教為先。
(一)正確理解師德的內涵是貫徹德教為先的前提。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師德即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是教師的從業之德,是對教師這一行業者的道德要求。它是調整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集體、教師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它包括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道德范疇、道德修養、道德行為等內容。如果我們把人類在長期生活中共同形成的道德,諸如負責任、誠信、勤奮、公正、寬容等稱為“公共道德”,那么師德則是這些“公共道德”在教育活動中的延伸或提升。它表現為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崗位的熱愛,對專業知識與真理的刻苦追求。胡錦濤總書記曾在教師節講話中指出:“師德就是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良好的師德是實現成功教育的關鍵,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基礎。師德是教師職業實踐的產物,具有穩定性和繼承性的特征,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