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循環經濟論文
作者:雷明化 單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杭州市旅游競爭力的現狀和問題
(一)旅游競爭力的內涵蘇偉忠等人認為城市旅游競爭力是指在旅游產業本身素質和城市旅游環境的綜合作用下,通過旅游企業在旅游市場上銷售其產品而反映出來的持續發展壯大的能力,形成比較優勢的綜合能力與素質。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簡稱WEF)研究建立了旅游業競爭力指標體系。該旅游業競爭力指標共由三大部分組成:旅游政策法規(環境保護、安全保障、衛生狀況、旅游業)、旅游商業環境及基礎設施(航運基礎設施、陸地運輸設施、旅客的基礎設施、ICT基礎設計、旅游業價格)、自然和文化資源(人力資源、旅游親和力、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可見,城市旅游競爭力是一個系統而持久的工程。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旅游競爭力提升,將使一個城市在旅游環境營造、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市場開拓、旅游管理創新等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1]。
(二)杭州市旅游競爭力的現狀2010年,杭州市接待入境旅游者275.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7%;接待國內游客6 304.89萬人次,增長23.8%。旅游總收入達到1 025.7億元,增長27.7%,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6.9億美元,增長22.5%。市民出境旅游人數為7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7.9%。至年末,杭州市旅游企業規模如下:全市各類旅行社達504家,比上年增長18%;星級賓館達到236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8家,增加2家;A級景區30個,其中5A景區2個,新增1個;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一五”時期,全市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7.1%。總體來說,杭州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基礎設施日趨完善[2]。
(三)杭州市旅游競爭力存在的問題
1.“數量擴張型”旅游模式仍然存在過去,杭州旅游業的發展主要依靠量的擴張而不是質的提高,提高旅游收入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景點建設來增加旅游人數。在統計上,只講總量,不講“人均”,由此便出現了一些旅游景區重復建設,閑置浪費,缺乏特色,部分旅游產品“低、小、散、差”的現象。同時,旅游產品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客源萎縮,經營難以為繼,難以實現“人———自然環境———科學技術”大系統的良性運轉。“數量擴張型”旅游應盡快向“質量效益型”轉化[3]。
2.生態建設發展不均衡各縣、鄉的基礎生態設施建設與杭州主城區相比相對落后,有些鄉鎮仍缺乏相應規模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場,特別是污水收集系統、村鎮生活垃圾收集及轉運處置系統的建設明顯滯后。在一些城郊結合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進度滯后于外來人口的急速增加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正在接近極限。
3.旅游業“重開發、輕管理”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以及旅游業的連帶拉動經濟效應增大,很多省市均將旅游業作為重點產業,旅游業收入占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旅游投資的金額也在逐年攀升。由于沒有貫徹循環經濟的思想,“一味求大”,在規劃、開發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盲目性,以致很多可以體現循環經濟理念的配套設施(如清潔環保技術、道路規劃等)跟不上旅游企業的發展。在旅游資源開發后,經營者在經營管理中忽略了環境承載的極限,導致生態破壞嚴重,后期環境修復能力也存在很大欠缺[4]。
4.旅游業主體缺乏循環經濟意識旅游業的主體指各旅游企業、各級政府、當地居民及與發展旅游業的各級實體和個人。目前,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和宣傳不到位,旅游企業指導原則還沒有轉變到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清潔生產上來,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旅游者的資源意識、環保意識亟待提高。另外,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運行機制,也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無法順利開展的原因之一[5]。
杭州市提升旅游競爭力策略
(一)建立制度體系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原則,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政策體系,努力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一是充分發揮政策的鼓勵、引導和扶持作用,用好、用足、用活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對于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給予直接投資、資金補助和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二是制定消費環境保護政策,完善消費稅制,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開征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三是完善有利于廢舊資源再生利用的稅收政策,加大建立廢舊資源回收處理收費制度。四是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促進社會化的良性循環。
(二)完善政府引導考察旅游業發展的指標不僅僅是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創匯水平,從政府層面上來看必須徹底轉變GDP至上的政策目標,要把綠色GDP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盡快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進行循環經濟立法,建立完善的操作規程,形成督促其實施的管理機制;進行綠色招商,選擇既符合經濟效率的需求,又不危害環境、破壞旅游資源的旅游企業,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互動;引導企業、個人的綠色采購機制,在采購原材料產品時,對相同產品實行優先選定環保型產品;監督賓館、飯店、酒吧以及商鋪等旅游企業的綠色采購和游客的綠色消費。
(三)加強宣傳教育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公眾的參與,社會環境意識的覺醒和成熟的消費群體將直接決定循環經濟的實現成效。普及公眾的環保意識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實現:一是通過旅游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精心宣傳,在生態環境景觀旁設立科學解說詞、注意保護環境的指示牌、與環境協調的廢物收集箱等,從而促進旅游者新旅游觀的形成。二是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管理。如為了增強市民的循環經濟意識,日本經常組織市民開展公共垃圾收集的活動。英國的環保團體也通過各種方式來普及環保知識,促進環境信息的交流,倡導有益的消費方式,還通過法律賦予公眾環境權,讓公眾能夠監督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環境行為[6]。
(四)促進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科技創新作為技術保障。首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開發旅游業,改變盲目開發、粗放管理的傳統開發模式;其次,深入開展旅游業的再循環、再利用、減量化,建立綠色技術研究平臺,提高研究開發能力,加快使用高新技術,采用清潔能源技術、太陽能熱水系統、風力發電技術、植被恢復技術、垃圾污水處理技術等。最大化減少旅游資源的使用量,盡可能減少或者避免人類活動對旅游資源的破壞,以及對生態的干擾與破壞,在不斷提高自身發展循環經濟能力的同時保證旅游資源的生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