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劉法英 安長生 安久亮 苗保河 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科技開發實驗基地 北京市門頭溝區環保局 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協
有機農業大多數生產環節與我國傳統農業有相通之處,便于廣大農民操作,這也正吻合門頭溝區農村勞動力富裕而科學文化素質又普遍偏低的現狀。農民可以利用較多的時間從事有機農業生產,解決農民就業難的問題。有機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大大高于普通農產品,農民可以從農業生產成本降低和較高的價格中得到實惠。發展有機農業,能加快農業內部勞動力的轉移,緩解農村就業壓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農藥,代之以有機肥料,能夠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結構,增強保持養分的能力,大大減少地下水被污染的風險,并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有機耕種的土壤能更好地抵御風蝕和雨水沖刷,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有機農業能夠更多地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可以減輕溫室效應。在生態系統中,有機農田保持沒有化學投入物的天然環境,為野生動物創造了有利的生境。有機農業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
勢門頭溝區處于首都北京西部生態帶,被定位于生態涵養發展區,山區面積占98.5%,山地遼闊,人口密度小,發展空間大;地理隔離程度高,工業污染少,水(域)、土(壤)、氣、生(物)基本上無污染,生態環境優越,物種資源豐富,且絕大多數動植物品種未經過基因重組,很多農副產品可以通過有機轉換成為有機農產品,十分符合有機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化肥、農藥的用量增多,但是門頭溝區仍然有很多地方特別是廣大山區,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自然資源未受破壞,現存著許多天然的有機農產品,只是沒有當作有機農產品來開發,沒有形成特色和品牌,知名度低,市場狹小,效益不高[2]。如果按照有機農產品的標準開發,很快就會見到效益。門頭溝區鄰近北京市區,交通相對較便利,依托首都廣闊的市場,有利于有機農產品的快速流通。
中國的有機農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3],門頭溝區有機農業起步較晚自2003年才開始發展有機農業,且發展相對緩慢。門頭溝區發展有機農業面臨著一系列制約因素:一是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偏少;二是科技支撐不足,有機農業生產技術不成熟,大部分還處于傳統的經驗耕作階段;三是耕地資源和水資源限制,農產品總量有限,屬小農業;四是有機農業認證成本較高。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循序漸進要制定一個符合門頭溝實際的有機農業全方位的、由點及面、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劃。對生態環境好,已經申請綠色農產品的區域,進一步加大措施積極進行有機申報論證。對含有害殘留的耕地要規劃進行3~5a轉換期,按照有機生產標準,采用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輪作,發展綠色生產、畜禽放養等既能提高種養效益又能加速有機轉換的生產模式,全力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建議以村或合作社為單位,通過土地流轉,因地制宜發展合適的作物、畜禽,集中土地發展農場式的休閑觀光農業園。
加大資金投入有機農業在生產過程中用工較多,在生物治蟲等科學管理方面投入較多,成本較高,而且從現代農業向有機農業過渡的初始幾年,有可能導致減產減收,降低經濟效益,因此,政府給予投入上的支持對加快有機農業發展十分重要。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有機農業作為新興產業,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投入較大,且國內市場尚小,企業承擔的風險較大,因此為保證有機農業健康發展需要對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企業予以稅收優惠等政策性扶持,以吸引更多有條件的企業進入有機農業,增強門頭溝區有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建立科技支撐平臺,提高與完善有機農業技術一是加強有機農業科研與開發。研究開發門頭溝區傳統有機農業技術和高新科學技術;選育肥料或飼料利用率高的、抗逆力強的、高品質的動植物及微生物品種;開發有機肥料及生物肥料,并商品化和工廠化生產;研究開發符合有機農業標準的栽培、加工、保鮮技術。二是建立有機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技術服務與標準管理的網絡體系。有機農業從原料的生產到產品的加工、貯藏、運輸和銷售,由初始生產到用戶,這之間要經歷很多工序,各個工序都必須符合有機農產品的標準要求。應盡快建立有機農業的快速、高效的信息與管理的網絡體系,包括產品開發體系、質量標準體系、質量監控體系、人才培訓體系、技術服務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市場流通體系及認證管理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