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林業項目論文
目前越南國內的油茶研究僅限于油茶的生物學特性、生態學要求與繁育技術、種植措施和加工利用等方面。文中旨在對越南國內油茶綜合開發利用及育種栽培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同時對比中國的油茶研究現狀,并結合越南國情,提出了越南未來油茶良種化的一些建議。
油茶資源在越南的分布情況
在越南,油茶亦為山茶屬多個物種的總稱。越南國內現有的油茶物種資源也較為豐富,有如分布在富壽、義安、廣治等平原地區的普通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清化、廣平一帶的茶梅C.sansanqua,還有分布于與中國云南交界的高平地區的云南連蕊茶C.forrestii,以及廣泛分布于越南北部如河江、高平、廣寧及與中國廣西接壤的邊境地區的越南油茶C.vietnamensis等種。據2010年筆者對越南國內油茶分布情況的實地踏查結果,越南的油茶資源主要分布在北緯16°50′~23°21′、東經103°13′~107°21′的北部地區,包括諒山、高平、廣寧、河江、宣光、安沛、萊州、富壽、和平、清化、義安、廣治等省份均有油茶資源的分布。越南現有的油茶林分大部分都處于野生或半野生狀態中,而人為經營活動較少。在越南的不同地區人們對油茶的稱謂也較混亂,尤其是民間,人們常將越南油茶與普通油茶甚至和茶梅這三者混為一談。根據HoàngVǎnTháng的研究報道,2006年越南北部油茶總面積有6262.3hm2,其中義安省的面積最大,達5613.4hm2,這些林分零星分布在諒山的高祿、祿平、文官、文浪等縣地,且大部分為混交林分,多與刺槐、馬尾松等混交,如在諒山省的面積僅有210hm2,純林面積也僅有71hm2。越南中北部的廣平、廣治、順化等省的大多數油茶呈自然散生狀態,單位面積的植株較少,每公頃僅有150~200株,不過當地平均每戶可擁有0.2~0.5hm2的油茶樹。
根據越南的官方資料,早在20世紀60年代,作為重要的經濟樹種的油茶在越南曾出現了一個大發展時期,越南北部的廣寧、富壽、河江、安沛等地均廣泛種植油茶,其中僅在廣寧省先安、平遼一帶油茶造林面積就超過1000hm2。然而,在過去的較長時間內,越南的油茶栽培由于缺乏集約化經營,同時受茶油加工技術的限制及企業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其茶油市場占有率偏低,其經濟效益也無法得以提高。近年來,越南的許多林區已削減油茶樹的種植面積,轉而種植其他樹種,導致越南北部各省的油茶種植面積縮減;尤其在廣寧省,據1992年的森林調查資料,僅平遼一地的油茶分布面積就有900hm2,然而到2003年,大部分油茶林被砍伐,廣寧全省的油茶分布面積僅剩58.9hm2;河江是越南歷史上油茶分布面積相對較大的省份之一,其人工林主要是20世紀70年代從高平和諒山兩地引種過去的油茶地方品種,到2006年,該省油茶分布面積僅有146.8hm2,且人工林現只零星分布在安明、黃樹肥、箐門、同文等地;安沛省的油茶種植于20世紀80~90年間,當時面積為200hm2,但現在只有少量的油茶樹分布在安平和陸安兩縣;富壽省的油茶種植時期與安沛省相近,現在油茶種植面積只剩三農、端雄兩縣的20hm2;在萊州,只有部分地區種植了油茶,巡胡縣從1979年開始種植油茶,當時有面積30hm2,而到2006年,種植面積只剩下10hm2。
油茶資源在越南的利用情況
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居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首。在其它植物油脂中含量較高但對動物與人體生長發育都有不良影響的芥酸,在茶油中含量較低(<3%)。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茶油對于預防冠心病,延緩動脈粥狀硬化有著明顯的效果。茶油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在我國的臺灣省及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極受人們的歡迎,被贊譽為“東方橄欖油”。在越南,目前油茶產品主要還是以茶油為主,通過機器壓榨或者手工壓榨,但大部分成品油未經精煉加工處理,一般油茶產區當地山民采用稱之為“Vitme”的土法手工榨油,直接食用。在油茶種植面積相對較大、具有一定產量規模的地區,如義安省的義壇、義祿及安沛省的陸安等地,人們常采用從中國引進的機器流水線壓榨成品油,但由于原料供應不夠穩定,產油量依舊較低,每年只有少量原油產品直銷到中國,其榨油技術也難以在越南國內廣泛推廣。茶油進入食用油市場后,對越南植物油的價格也帶來了一定的良性拉動作用,但受原料產量的影響,市場價格波動較大,2006年市場上干油茶籽的價格為3000~4000越南盾/kg,2009年上升至10000~12000越南盾/kg,而2010年其價格為9000~10000越南盾/kg。
茶油還具有其他藥用價值,根據美國國家醫藥中心實驗證實,茶油中含有特定的生理活性物質茶多酚和山茶甙(即茶皂素),對降低膽固醇和抗癌有明顯的功效。越南民間很早就有用茶油治療燒傷以及體癬、慢性濕疹等皮膚病的歷史。茶油對動物和正常人的皮膚無刺激性和致敏性,通過精煉,可制作天然高級美容護膚化妝品,在中國已開發出多種相關產品。此外,茶油中不皂化物接近1%,精煉時脂肪酸等游離酸類物質占15%左右,茶油在工業上是生產油酸及醋類的優質原料,通過氫化制取的硬化油,可用作許多工業原料。不過,這些茶油衍生產品的開發在越南十分有限。
茶餅是茶籽經壓榨出油后的固體殘渣,內含大量的多糖、蛋白質和皂素,如其中蛋白質和糖類總含量約為40%~50%。劉曉庚[18]研究發現,茶餅經微生物發酵處理后,不僅幾乎不含茶皂素和單寧等抗營養因素,而且其氨基酸組成配比更為合理,其品質可與豆餅相媲美。在越南富壽省,人們將發酵后的茶餅混到面粉里做成面餅(即當地的風味特產)。茶果殼的生物量占整個茶果鮮質量的50%~60%,茶果殼含有大量的木質素、多縮戊糖等物質,是提取糠醛、木糖醇和栲膠的良好原料,同時也可用于制作活性炭等產品。茶果殼中還含有多種化學組分,可用作栽培香菇、平菇和風尾菇等食用菌的培養基質。因此,除了茶油的銷售,油茶深加工后的成品粕在越南也能賣到5000~7000越南盾/kg的價錢,而茶果皮的價格也有60~100萬越南盾/t。
越南的油茶栽培研究油茶是越南國內適應性
較強的一類樹木,無論是在高海拔的萊州省的山區(油茶分布地的海拔達1700m)還是在年均溫較低的河江、安明抑或高溫高熱的義安、葵州(持續高溫可達40℃左右)地區均有油茶分布,且油茶均能正常生長。每年早春,當土溫達到10℃時,油茶就開始萌動,3月春梢停止生長之前出現第1個生長高峰期,9月果實停止生長至開花之前又出現第2個生長高峰期,12月后油茶生長速度逐漸緩慢下來。在越南,油茶最適宜生長在年平均氣溫為18~24℃的地區。越南國內現有油茶種植模式主要為分散種植,經營撫育水平參差不齊。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有油茶栽培者在義安省義壇、義祿的油茶林中,通過施用氮磷鉀復合肥(0.2~0.3kg/株)再加上農家肥,這樣平均每年每公頃大約可出產4~6t的茶籽[12]。也有采用雨季蓄水,建立灌溉系統,在旱季及時為樹木提供水分的方式來提高產量的。在20世紀70~80年代,越南國內的油茶種植面積持續增加,但增加的油茶林分卻又得不到及時的撫育,所以后期油茶林呈現老化、退化狀態,油茶的產量低且不穩定。此外,越南國內的油茶育種工作相對滯后,油茶良種匱乏,大部分油茶起源于實生苗繁殖,未經嚴格的選種、育種,林分產量同樣出現了明顯的大小年現象,無論是茶籽產量還是總體的產油率均相對較低。
越南的油茶良種選育研究
1.優樹與無性系的選擇
近幾年,越南國內有研究者已著手開展油茶良種選育研究。HoàngVǎnTháng等人于2006年集中在越南東北、西北與北中部的諒山、廣寧、義安、富壽和萊州等地進行油茶選優研究,共篩選了90株預選優樹,其中所選優樹的平均產量高出入選區域油茶群體平均產量的20.4%~213.2%。經2006~2008年連續3年的試驗與調查,在入選優樹的地域當中,義安的義壇、富壽的三農、廣寧的先安其優樹的籽仁含油率最高,其次是諒山高祿、清華河中,籽仁含油率低的為萊州巡胡和封土。在所有優樹中,選自義安義壇的優樹其籽仁含油率高,且產量高而又相對穩定。有關研究者發現,油茶單果含籽數的差異較大,但這與單株茶籽產量無明顯的相關性。其中義安的單果含籽數最少,平均每個果實中僅含有3.5粒種子;而廣寧的單果含籽數最高,平均每個果實中含有的種子達9.8粒。義安的單果單籽比例最高(51.2%),其次為富壽的大果油茶(47.5%)、高平(37.9%)、廣寧(36.9%)。據此推斷,義安、富壽和廣寧等地油茶的單位面積茶籽產量、種粒飽滿度和出油率比其他地區的油茶相對要高。以產量及出油率為標準,經過3年的試驗,最終選出12個優良無性系,其中在義安義壇選出的5個無性系的編號分別為NA1、NA6、NA8、NA13和NA15,富壽三農選出的4個無性系的編號分別為PT3、PT4、PT8和PT18,廣寧先安選出的3個無性系的編號分別為QN2、QN6和QN14。這些優良無性系的平均油茶籽產率比初選優樹群體高20.40%~25.66%,產油率高15.45%~32.5%,這些研究成果為加快越南油茶的良種化進程打下了基礎。
2.油茶良種繁育技術研究
油茶扦插及嫁接等繁育技術研究在保持優樹和良種的優良特性、實現良種無性系化推廣及改造現有低產油茶林等方面同樣能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越南國內的NguyěnHoàngNghīa最早開展油茶扦插試驗,其研究結果表明,NAA能顯著提高油茶嫩枝的生根率(達75%~80%)。而LêVǎnToán[19]的油茶扦插試驗結果表明,采用NAA激素,當其濃度為0.1%時,油茶嫩枝的生根比例達到最高(72.3%);在扦插時間的選擇方面,經3~11月的連續扦插試驗,得到了8月份進行的油茶嫩枝扦插其生根比例最高(83.4%)的結論。HoàngVǎnTháng也開展了青皮果型與紅皮果型兩種類型油茶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對比試驗,同為3月份進行的扦插試驗,在濃度為0.1%的NAA激素處理下,青皮果型油茶的生根比例比紅皮果型油茶的要高。
根據LêVǎnToán的研究結果,芽接油茶按不同方法可分為根接、根莖接、二重接、腹接、高接等種,其中“T”字形芽接方法操作方便且油茶成活率最高。而在芽接與砧木嫁接的固定材料的選擇方面,有關研究結果表明,使用石蠟作為連接材料的成活率為5%、塑料為25%、薄箔材的成活比例達到最高(為80%)。此外,芽接砧木苗年齡也同樣影響芽接苗的成活率,砧木年齡越大,嫁接成活率越小,砧木年齡為30d時,成活率達80%,砧木年齡為110d時,成活率僅有47.6%。對于嫁接砧木的選擇,HoàngVǎnTháng利用義安當地的油茶與來自中國的油茶進行砧木嫁接對比試驗,當地油茶的芽接成活率較高,試驗結果顯示,砧木和嫁接芽的遺傳關系越近,其嫁接成活率就越高。HoàngVǎnTháng等人在隨后的試驗中還比較了不同季節對嫁接成活比例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在越南3~4月(春夏之交)油茶嫁接成活的比例比6~7月(夏秋之交)要高,而苗齡為30d的砧木在3月份進行嫁接,芽接苗成活率最高可達84.4%。此外,HoàngVǎnTháng等人用0.1%的NAA和0.5%的IBA不同激素分別混合膠泥和腐稻草進行了油茶嫁接苗生根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油茶的嫁接苗于3~5月生根,生長到6~7月后才能進行大田移植。油茶嫁接苗的生根比例較低(僅為22.7%~41.5%),采用IBA處理的油茶生根率比NAA處理的高。來自廣寧的油茶砧木生根率比來自宜安的高。
3.油茶分子水平研究
目前,越南國內油茶遺傳學的研究相對較為薄弱,而從分子水平上開展相關研究的更為少見。由于常常根據果實形狀或按民間叫法對栽培的油茶進行命名,故難免出現名稱混淆的情況,有很多品種(無性系)的叫法甚至出現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的現象,這種情況特別出現在一些產量高、含油量高的預選優良品種間。NguyěnQuangKhāi等人采用RAPD標記技術對來自越南西北地區、東北中心區及中部北區八省預選的油茶屬內44個優良油茶無性系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發現,在20對RAPD引物中有11對引物擴增出155條清晰的條帶,其中151條為多態性條帶(占97.4%),表明越南國內油茶有非常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片段大小在200~5500bp之間,同時據UPGM法構建了44個越南油茶無性系間的遺傳聚類圖;在44個油茶樣品中,遺傳距離在0.25~0.76之間,聚類結果顯示,44個樣品可以分為3大類,其中,來源于同一地區的無性系遺傳關系較近,也有部分無性系雖然來源于同一個地方,但遺傳距離較遠,這可能是一些優良油茶品種在不同地區間引種栽培歷史較長的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油茶品種的鑒別、有序引種及雜交親本的選擇等建立了基礎。
越南的油茶發展前景及良種化建議
隨著越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用油的需求在數量和品質上都會隨之增加與提高,作為優質食用油樹種的油茶,將會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力發展油茶,不僅可以滿足越南國內的需求,還可提高越南的出口創匯能力。良種是油茶高產、穩產的基礎,開展油茶育種研究,選育出適宜不同環境的優良品種來適應油茶生產的需要勢在必行。
首先,越南國內應開展油茶種質資源的收集與遺傳評價工作。在越南國內,油茶種類多樣,盡管油茶在越南也有較長的栽培歷史,但分布區自然條件各異,油茶大都處于半野生狀態,應充分利用種間與種內個體的變異,收集一些高產的種及個體,可為油茶育種提供重要的物種基礎。如越南油茶,越南是其主要自然分布區,在中國的廣東和廣西南部地區亦有分布[24],在廣東稱之為高州油茶,而在廣西則稱之為陸川大果油茶,兩地油茶均表現為生長迅速,耐高溫高濕,對病蟲害的抗性較強,同時都具有一定的高產潛質。在中國廣西,已有油茶育種工作者在陸川、憑祥一帶開展越南油茶的良種選育工作;而廣東高州在開展越南油茶良種選育的同時,當地人還喜用該樹種作為油茶嫁接的砧木,表現特點為出苗高、油茶苗期生長健碩、抗性強。但目前該物種在越南國內的具體分布范圍還未見資料報道,在生產中又往往與普通油茶混用,不能很好地發揮其自身的優勢。據筆者實地調查的結果,在越南河江省一帶還見有一定面積的越南油茶天然林分布,但由于其他經濟作物對土地的競爭,其面積也在逐年縮減,拯救與保護其種質資源迫在眉睫。同時,分布于越南義安省的義安油茶也是一個生長快、適應性強、產量高的優良地方品種[25],經中國廣西林科院進行引種試驗,在引種地廣西南寧能夠正常生長并開花結實,與南寧當地的普通油茶相比,其表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抗日灼、速生早實的優良特性,這一結果對越南引種中國的優良種質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其次,以油茶良種化為基礎,應加大油茶良種選育與推廣的力度。在中國,油茶選育工作大致經歷了品種調查、優樹測定和繁育技術研究、全國范圍內的新品種選育及種質創新4個發展過程,而至今油茶高產品種的開發及新種質的創制仍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越南油茶生產由于良種的限制,尤其是缺乏經測定的優良無性系,遠遠不能滿足生產上的需要。在前人已開展的油茶選優及品種鑒定工作的基礎上,將一些好的優良單株無性系加以推廣應用,可緩解目前良種的緊缺;同時大力開發并有效利用現有的優良地方品種,也是加速油茶良種化進程的有效途徑,如中國廣西的優良地方品種岑溪軟枝油茶就是很好的例子,該地方品種在廣西境內推廣達2萬hm2,單位面積增產30%~50%,增產效果顯著。此外,為滿足越南油茶良種化生產對新品種更新的需要,今后在良種選育、良種繁殖、良種推廣等方面,要大力加強全國范圍的協作,甚至可從周邊國家的油茶主產區如中國的廣西、江西及湖南等地引入適宜的良種資源,同時可營建一些具示范作用的高產穩產示范林,通過選、引、育、繁及示范相結合,可以加快越南油茶良種化的進程。
本文作者:阮文越 溫強 徐林初 徐立安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林木遺傳和基因工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 越南林業大學林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