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典舞論文
一、“線”性美感意識所帶來的韻律特點
從中國古代舞蹈的特征來看,強調動作的連貫流暢和綿延暢婉,這是一種“線”性的美感意識,而這種意識與華夏民族遠古圖騰的想象物“龍”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表現身體運動與頭部運動的協調配合,古代的人們就以“龍”的形態與動作為模仿對象,我國獨有的“龍舞”藝術就是一種證明。龍頭帶動著綿延的龍身,體現出了婉轉回旋、靈活生動的線性審美取向,這種線性的律動顯然是中國傳統民族的審美意識在形體運動中的自然反映。中國古代舞蹈大多具有程式和定勢的特點,動作間的起承轉合與進退旋轉都體現出有序性和整體性。這種有序性和整體性也被當代中國古典舞所吸收,使古典舞的舞蹈動態體現出了點線交織、剛柔相濟的韻律特征。人們也認識到了,一味的流線之舞無法產生韻律,只有“點”與“線”相交融的舞蹈動作,才能體現中國古典舞“剛柔相濟、動靜相隨”的韻律美感。
首先,用“點與線”來明確動作路線和節奏之間起承轉合的強弱關系。中國古典舞運動的節奏規律不是簡單的勻速,而是在“慢而不斷、快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既有規律又自由的節奏中進行的。當代中國古典舞《扇舞丹青》是一個極富古典舞本體特征的作品,它的一大特點就是重其韻律。舞蹈中沒有炫目的技巧,也沒有激蕩的情節,僅靠舞者的身體和舞扇,詮釋著我國古典舞藝術的神韻之美。舞者的身體與舞扇好似畫筆,在充滿線性的行云流水般的舞蹈之中穿插“點”的“亮相”,使動作與動作之間形成了強烈對比和映襯。古典舞男子獨舞《秦俑魂》為了展示中華英魂的威武之軀和勇士氣概,充分利用了動作間“點與線”的節奏關系,達到了震驚四座的理想效果。舞者一開始,隨著鏗鏘有力的鼓點,運用“點”式的機械動作,運動自己的關節,將附著在身上的泥塊一點點拋落。隨著鼓聲的加速,一系列動靜相隨、干凈利落的舞蹈動作既帶有棱角的力量美,又不缺乏自然流暢的韻味。“線中有點、點中有線”的節奏處理,體現出了具有含蓄性和無限想象力的舞蹈意境和中國古典舞特有的韻律之美。
其次,用大小不一的動作力度來處理韻律節奏。中國古典舞動作間所使用的力度大小十分有講究。輕重緩急、強弱快慢、長短頓挫、符點切分等都是通過形體的動作進行的不同力度的處理所表現出來的,這就要求舞者懂得適當地運用“勁”頭,在身韻中重視動作結束時瞬間的停頓。唐滿城教授指出:“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頭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表演中的“勁頭”主要體現在如何區別運用“寸勁”“反襯勁”和“神勁”,這是對舞蹈動作間節奏的一種把握,也是古典舞韻律的特征之一。
二、太極圖的意識形態對中國古典舞韻律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建立在以繼承戲曲舞蹈為代表的傳統舞蹈文化之上,在具有華夏民族傳統的歷史文化氛圍中得以發展。戲曲舞蹈的形成之初,由于受到封建專制和封建意識形態的禁錮,舞蹈語言呈現出蜷曲的律動和被束縛的扭擰,這對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形態產生了一定影響。唐滿城教授講:“戲曲舞蹈是中國古典舞發展的流。”“流”更多的是存在于舞蹈的外在形式之中。那賦予中國古典舞文化精神所在的“源”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太極圖的意識形態”是中國古典舞生命力的源泉之一。當代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意象和動作韻律無一不受其影響。雖然,太極圖的圖形結構簡單,線條清晰,但其包涵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卻是深遠的。可以說,中國古典舞當中由表及里的造型與韻律,由內而外的古典精神和物質形態,以及舞蹈動作的運行軌跡和發展規律等都可以被太極圖的文化精髓所囊括。
第一,太極圖中“圓和曲”的審美思想給當代中國古典舞注入了含蓄、和諧的韻律之美。太極圖外部所呈現的是“圓和曲”的和諧形態,而內在所傳遞的是“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圓”展現了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之道,世間萬物都是遵循著一定的生息規律,在循環無端的運動軌跡中進行。“圓”,也包含著我國古典舞蹈含蓄的韻律風格。“圓和曲”是中國古典舞運動路線和舞姿造型的審美特征,“平圓、立圓、八字圓”都貫穿于中國古典舞的每一個動作當中。如:“圓場”“擺扣步”等體現了圓和曲的運動軌跡,而“風火輪”則通過手臂與腰部配合,輪劃出一個個的立圓,使肢體通過延展劃出最遠的路線,占有最廣的空間。這種對空間的無限探索和利用,既展示出了人體對時空飽滿的表現欲望,又體現了圓滿、循環、完整等多重文化思想。包含“圓和曲”的舞蹈形態體現出一種溫潤和諧的自然美感,它使舞者的氣息流動而舒暢,讓動作間的轉換控制有度,技術技巧的發揮游刃有余。這種無棱無角的流動、變化無窮的氣韻體現了當代中國古典舞“委婉曲折”“閃轉騰挪”的韻律特點。
第二,太極圖的“反律”式動態規則,形成中國古典舞“力從人借,外柔內剛”的韻律特征。當代中國古典舞有“欲前先后、欲左先右、逢開必合、逢沖必靠”等一切從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規則。在中國古典舞中,這種逆向起動的元素訓練有很多,比如“燕子穿林”這一動作就充分體現了“反律”規律。當學生形成了“反律”規律的動力定型后,就能在舞蹈作品當中將其體現得游刃有余。當代中國古典舞作品《踏歌》中,舞者的腳步欲左先右、欲進先退;身體姿態欲揚先抑,婉轉回旋。其規律與老子《道德經》“反復其道”相吻合。當我們人體用力與外物相抗衡時,身體會產生一種僵勁,如此便無反彈力量可以借用。若我們能把握自然的動勢,追求“力從人借”,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律動效果。“逆向起動”的“反律”式規律教會了我們如何借用身體內部“正與反”的動勢產生力量,而不必尋找外在的動力。這樣,舞者在完成動作時既能有順水推舟、一氣呵成的順勢,又能在動作中有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這種順與逆相間的特殊運動規律產生了動作間強烈的對比性和起伏感,是當代中國古典舞韻律的一種美妙特質。
第三,太極圖中“和”的思想品格影響著當代中國古典舞韻律的內在感。韻律原指聲韻和節奏,當人們在節奏當中注入規律性的美感元素,便形成韻律。舞蹈中的韻律與節奏之間有著緊密的相互關系,當舞蹈中的節奏不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有了和諧包容、起承轉接式的變化性重復,便會使舞蹈產生韻律美感。中國人遵從“以和為貴”,太極圖中陰陽之間對立而不相抗的“和”的思想也滲透到了當代中國古典舞的精神品質中。從外部形態來看,中國古典舞的動作規律表現出了“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強中有弱、弱中有強、輕中有重、重中有輕、急中有緩、緩中有急”的不同變化。比如:“搖臂”這個動作就是手臂的大立圓與腰部的小立圓相統一。中國古典舞外部與內部節奏的配合與變化體現了太極圖式中陰陽間的平衡、互補和轉化的思想。正是這種對立而又統一的思想品格使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形態無限豐富。
當代中國古典舞正處在傳承古典與發展創新的道路上,在文化與藝術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認清一條適合中國古典舞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照搬芭蕾體系和直接運用戲曲舞蹈的行當身段進行訓練都是不可取的。唯有吸收我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把握中國古典舞之韻律,才能古為今用,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古典舞之路。
本文作者:劉燁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