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视频www-国产视频xxx-国产视频xxxx-国产视频一二-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SCI期刊 | 網站地圖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頁 >  現代詩歌論文 ? 正文

小議現代漢詩的古典詩意與現代詩性

2021-4-9 | 現代詩歌論文

一、古典詩意與現代詩性

“新詩”,似乎先天就是沒有“詩意”的。因為“新詩”的白話文,以淺顯、平淡、甚至蒼白的口語為基礎。被穆木天斥為“新詩一大罪人”的胡適《嘗試集》第一首《蝴蝶》便是“把柄”:“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就像鄉間孩子唱的謠曲。無怪乎廢名記載,他的國文老師“以一個咄咄怪事的神氣”把詩抄在黑板上,而廢名當時則“對于‘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沒有好感,亦沒有惡感”。③然而當讀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的詩句,相信無論是誰都會頓生“好感”,覺得心曠神怡,詩意盎然。這樣的古典詩詞在語言、形式、意境方面都堪稱古典“詩意”的典范。而同樣是兩只上天的黃蝴蝶,詩歌在“詩意”的效果方面可說是完全失敗的。這便是,以詩意來通約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所必然遭遇的詩學限度。此外,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所謂古典詩意是哪一種意義上的古典:語言形式的抑或情懷、趣味的?是一種性質還是一種時間的規定?倘若我們把“現代詩性”與“古典詩意”對舉,以上問題似乎不會那么含混了。首先,在語言上,“古典”指古代漢語,在詩詞中雖有“近乎白話的”的元白一路,但依然從屬于那一個大的“文言”系統,它含蓄、蘊藉,富有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充滿彈力;“現代”指現代漢語,即以口語為基礎的白話,它洗練、明晰,富有鮮活的生命氣息。其次,在情趣上,“古典”是端莊、典雅、悠遠、深邃、靜穆、空靈、神韻等這樣一些詞語所暗示的“境界”;“現代”是動感、熱情、精確所能呈現的生命的年青品質。再次,古典詩歌經過漫長的發展,擁有著“相對穩定的象征體系和文類秩序”④,它已經能夠提供定型化的寫作范式和詩意境界,如律詩的“三部式”寫作,對句的連屬相生,“一個五言描寫句實際上是為另一句配對而寫。”⑤而古典詩詞對典故的借重,也可謂是“情生文文生情”的。把句子寫得像絕句律詩那樣工整對仗,像長短句那樣搖曳漂亮,本身就是富有詩意美的。因而可以說,古典詩歌是天生麗質、詩意煥發的。而現代漢詩以自由詩為主要體式,以散文化的文字刻寫經驗,它要發展,要獲得新生的力量,便不能僅僅徘徊于古典詩歌的寫作范式和詩意特征,它需要獲得一種深刻的詩性品質,如果這種品質不能借助文字的美來實現,它便必須借助文字的張力如思之言來抵達詩之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漢詩的詩性也正是它的可能性。所以,“古典”與“現代”均可描述為一種性質,即形容詞“古典的”與“現代的”,或名詞“古典氣”與“現代性”,譬如盛唐詩相對于初唐詩是具有“現代性”的,但盛唐詩在今天看來是最好的古典詩。換句話說,古典詩歌亦有現代詩性元素,正如現代漢詩里也有古典詩意因子。最好的例子便是現代詩人卞之琳對晚唐五代溫李、南宋詞人姜白石、正始詩人嵇康的傾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詩歌中的現代詩性是不徹底的,正如現代漢詩也無法達到古典詩歌的詩意高度。古典詩意在整個抒情傳統的背景下更多側重于情的一面,最后導向沉醉的超脫,即“逃逸”;而現代詩性更多的是以理化情,一種超驗的追問投入,即“沉入”。第四,古典詩意在詩中更多的是營造一種“意境”或“境界”,而現代詩性則更多的表現為經由寫實的戲劇性張力,或曰一種具體的情境、心境而通達具體的思想深度。情境,即一首詩的整體氛圍,按廢名的意思即是,“詩的完全性”。古代漢語高度凝練,古典詩詞體制又“緊身”,大多憑借意象的組合而非借助語法的組織,便托出一幅幅渾融、深遠的意境。意境是一種借助意象通過詩人與讀者的領悟瞬息呈現的境界,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中的意境是即景式、“目擊道存”式的,它并非借助于一個過程,鋪排似的慢慢把讀者帶入一種情境,它是一下子就讓我們和意象相撞,意境瞬息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去品,去悟,去感嘆。所以古典詩詞中很多詩句都能單獨拿出來即成千古名句,比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比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等。

就連《春江花月夜》這樣圍繞著一個統一的意境反復吟哦、鋪排的樂府詩,其中的每一句拿出來都可讓人體會它的意境,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所以林庚對于古典詩詞有“一句詩”的說法。只通過一句詩便有意境,有詩意,無怪乎古典詩詞的詩意能夠那么深入人心。但在現代漢語詩歌里,單獨拿出來的詩句是很難自成意境的。縱使像卞之琳這樣“追求‘詩意’寫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大詩人”(臧棣),能自覺“沿襲我們詩詞的傳統,表現一種心情或意境”⑥,譬如在《斷章》這首“意境”充盈的短詩里幾乎就要做到“一句詩”的意境了:“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但依然要放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樣一個具體的情境中方能圓滿。現代漢語由于多音詞的增多與語法的嚴密,現代人思維方式的變化(語言的發展必將影響思維的運思),詩歌形式的發展等,很難獲得像古典詩詞那類徹底、單純的意境。要言之,古典詩詞那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物觀物”“物我合一”的境界更有可能創造詩意,即接近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而現代主體意識的增強,對“我”或者說“我們”以至整個人類的追尋使得現代詩歌更多地把主觀意念、感受、想象等投射到對象上面,強調和突出主體的意志與信念。⑦更多的是一種“有人的氛圍”,即“有我之境”,突出人的存在狀態與存在之思,圍繞人作出追思。現代人的復雜處境與復雜心理已不能由單純的詩意來統攝,對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導致了新詩寫作策略上的“戲劇化”,它必然越出古典詩詞營造詩意的主要手段——“言志”抒情所能涵蓋的范圍。西方詩學的涌入,如艾略特的戲劇性理論,里爾克的“詩是經驗”等都強調對現代經驗復雜而精確的處理,這也造成追求空靈的傳統古典詩意之收縮與現代詩性言說之擴張,從而促成現代漢詩的詩性建構。

二、現代漢詩的詩性建構

詩性,是一個近乎理想的范疇,而說它是范疇毋寧說它是尺度:“詩便是對神性尺度的采納。”(荷爾德林)這一“采納”的過程與結果便是:詩獲具詩性。而神性是充滿形而上意味的,由此,詩性的獲得可以說也是形而上質的獲得。英伽登認為,“形而上質”是指崇高、悲劇、神圣、悲憫以及令人深為感動的性質。這些難以言傳的性質揭示出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層意義,是所有偉大文學作品的一種標志。反之,形而上質在作品中來自強烈的形上訴求,一種終極關懷意識,對生命意義的追索,對存在的叩問,對漫長時間與遙遠空間對照下人的短暫性、瞬息性的哀嘆,以及對人作為意義之源的“此在”,人的存在狀態之關切;或另一種在時空的循環中人感覺世界已老、價值枯竭、死亡逼迫的虛無色彩。然而,正是“虛無中無盡敞開的話語之源”(福柯),使得哲學家、詩人們不顧老生常談、陳詞濫調的危險,一次次“叫起靈魂來目睹他自己腐爛的尸骸”(魯迅),一次次發問:“我是哪一個?我為什么而存在?”亞里士多德稱,“個體性”是本體的一個特征,人始終憑借個體的思想而存在,追問“我”的意義,在廣漠宇宙中探求“我”這一個生命存在的根據。有了對“我”的追問,便有了對“人”的追問。只有在意義意識這個精神層面才真正凸顯出人之為人的本質(布爾特曼:《原始基督教中人的問題》)。海德格爾認為,只有人才能理解,只有人才能提出“存在”的意義問題,并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因而人的“存在”便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此在”,意義的“有”(“存在”)與“無”(“不存在”)皆以人為關鍵。譬如,秦陵兵馬俑在隨秦始皇下葬掩埋后,至1974年被后人發現重見天日之中那一段無人知曉的地下時期,它作為一種物質,即“存在者”存在著,在物理學上是永恒的物質世界。但在1974年被挖掘的那一刻之前它是“無”,人對它“無知”,它對人顯現的意義還沒有(“無”)。只有在1974年以后,它作為“世界第八奇跡”才如同對生前的秦始皇一樣有意義。同樣,在海德格爾的本體論中,本源性的“存在”(有)和“無”(不存在)都是對人而言的意義上的“有”與“無”。那么,在薩特那里,1974年的秦陵兵馬俑則是一個“自在的存在”,它作為一種客觀的事實在地下完全、肯定地存在著,脫離了時間、自我運動,也無發展的可能,它偶然的、不可被“思議”的、荒誕地存在著,落入一個巨大的黑暗、虛無之中。只有人,作為有意識的“自為的存在”者,才能拯救它,挖掘起它,賦予它歷史、文化、生命的慰藉與守護之意義。人,作為“自為的存在”永遠在發現、發展中,便也永遠處于存在的缺乏中,他不斷追尋存在的可能性,即他不斷意識“自為”的可能性,不斷要成為某種東西,不斷地否定、超越自身。但意識永遠不是實體,不是意識到的那個“東西”。由此人便陷入巨大的“空無所有”之中,“虛無”之中。然“自為的存在”又永遠為“自在的存在”所包圍,他在特定境況中計劃、想望、追逐自己理想中渴望的某種人,他要超越自身,創造自身,他要成為他“意義”中的人。如此循環,便構成了人生存過程中的思想、焦慮、恐怖、厭煩、憂郁、絕望。詩,便誕生在這一生存過程與存在狀態的運思中。因而,真正的詩永遠是對現實的提升、超越,是于虛無中追索意義,它產生于生命的荒涼感或永恒之困境,乃西緒弗斯似的英雄行為。詩由此獲得形而上質。另一方面,以研究本體為主要對象的形而上學,主要是訴諸于思的一種精神活動。而“人類的精神活動和人類的語言活動彼此創造。如果我們想肯定語言的產生是一個給予的事實,那說人類的心靈是語言給予人類的禮物就一點不是夸大。”⑧

詩歌作為語言給予的最高“心靈禮物”,就詩人作詩來說,“在語言上取得的本真經驗只可能是運思的經驗,而這首先是因為一切偉大的詩的崇高作詩始終在一種思想中游動。”⑨“詩的本質就居于思想中,詩意言說與思想言說能夠以不同方式言說同一個東西。”⑩此“言說同一個東西”即形上訴求,只不過在哲學那里是純粹的思想言說,而在詩那里則是“詩性言說”,即形上訴求與審美訴求相統一,或形上訴求披著詩性語言的外衣,或詩性語言即表現為形而上質,在此已取消二元對立。誠如尼采所言:“一位自由思想家即使放棄了一切形而上學,藝術的最高效果仍然很容易在他心靈上拔響那根久已失調、甚至已經斷裂的形而上之弦。”簡言之,形上訴求實與審美訴求構成一切偉大藝術的根本張力。這種張力,本文即稱之為詩性。一種表現是,以詩的語言融匯精細感受與深刻思辨。現代詩強調一首詩感性里的智性,此智性不僅體現在詩的內容之思想性——一種詩人強大而深邃的洞察力量,同樣體現在詩人作詩時充滿智慧的詩藝處理,即對形式的把握。由此我們認為,詩性不同于詩質。詩性也包括來自形式方面的內斂張力。詩的形式是能夠決定詩的內容的。巴赫金認為,藝術形式并不是外在地裝飾已經找到的現成的內容,而是第一次地讓人們找到和看見內容。所以詩讓人驚異,讓人從平庸的現實中轉向,進而深刻地思。縱觀中國現代詩歌,魯迅《野草》“難以直說的痛苦”便漲滿了對自我、人生、個人意志的形上訴求。此后,這一聲音就以或強或弱的節奏鳴響在多數現代(當代且不論)詩人的詩作中。(注:概一切詩人均有這一思考,但上升到思想則程度不然,在作品中的反映也各不一樣。魯迅的這一思想最強烈,故其作品中表現得也最強烈。其他有卞之琳、馮至、穆旦;較弱有戴望舒、徐志摩、沈從文。強弱依然是以其在作品中的傳達與表現來論。)即便以浪漫著稱的新月詩人徐志摩在其熱情、沖動的一生中亦寫出了“有它獨自知道的悲哀和傷痛的鮮明”(《猛虎集》序)的詩作。詩人王家新即談到徐志摩的詩《為要尋一顆明星》“給人以不勝悲涼的‘寂滅’感”。他的《偶然》、《哈代》等詩滲出的對人生虛幻的“反諷”均表現出詩人深刻的思索與思想的成熟。三十年代的卞之琳不僅是詩藝的大師,也為新詩的詩性建構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其詩中的運思與哲理蘊藉恰與爐火純青的詩歌技藝融匯得天衣無縫。他的詩作多以一個“閑人”的形象在荒街上沉思,在稀疏的斜陽下徘徊,“他”發呆、嘆氣、做夢、寂寥,“不知道上哪兒去好”,不知道“我要干什么”。“說不定有人,/小孩兒,曾把你/(也不愛也不憎)/好玩的撿起,/像一塊小石頭,/向塵世一投。”(《投》)這里,生命的偶然性、荒誕性幾以一種令人啞然的悲哀傳達出來。詩人的詩思與哲學家的哲思幾有驚人的相似。如在海德格爾看來,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來的,“他”未被征詢、未經同意、無從選擇,便落入一個“此在”。在紛擾的世間,他無根無據,無所來無所去,卻不得不承擔起這一個荒誕的命運。也許他能安慰一下自己,迷戀(投入)一下紅塵,感受一下短暫意義之喜悅,但死亡卻逼迫著生命,時間的摧毀性亦會令一切煙消云散,使他最終無法把握住一個實在的絕對價值——雖然那是他“自欺欺人”般孜孜以求的。于是,海德格爾把“此在”在世的結構整體性定為“畏”與“煩”兩種情緒。在哲學家那里對這兩種情緒是以形而上的高度來作出闡釋,在詩人那里則是以詩來凝結至深的生命經驗,從而反觀人的形上存在,故而李健吾先生所說“孤寂注定是文學制作的命運”也可從這一角度來理解了。于是這個詩人(卞之琳)經常“設想自己是一個哲學家”。(《對照》)他帶著對于生命不能抗拒的煩憂,“我真愁,/怕它掉下來向湖心直投。/你想說不要緊?可是平靜——唉,真掉下了我這顆命運。”(《落》)他雖然竭力排遣情緒貌似平靜甚而表面調侃,但就是那些似日常里隨口說出、輕描淡寫般的句子卻讓人忽然要大哭。《寂寞》里連天真爛漫的小孩子也怕寂寞,只能養一只蟈蟈!他無由庇護無所寄托。等到長大了操勞,卻不過是“亂轉過幾十圈的空磨”,縱使“塵封座上的菩薩也做過”,卻終是無可《奈何》,“現在你要干什么呢?你哪兒去好呢?”不過是在時間無情無衷的滴答里等著生命的止息。最可怕的是,生命止息而無所歸。歸向哪里呢?“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可是詩人懷疑,不確定,他感到“伸向黃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歸》)時間永遠不管不顧一任流去,人不過被遺棄在時間的巨大深淵或黑洞里,靜歸于無。“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斷章》)縱使生命是一個“圓寶盒”,但“我”“的圓寶盒在你們/或他們也許也就是/好掛在耳邊的一顆/珍珠——寶石?——星?”(《圓寶盒》)詩人追問,他無法確定。生命的意義難道不過是這個世界的一縷裝飾,一星點綴?這“一條白熱的長途”真是讓人“嘔也嘔不出哀傷”哪,因為“他的悲哀屬于一種哲學的‘兩難’”。

值得注意的是,卞之琳的詩性建構最大的成功卻是,于古典詩意與現代詩性的完美融合“:好比是古風,而格調又最新。”這里的“古風”可以理解為古典的意境,而最新的格調則是鮮活的情境,滲透著現代人復雜而真切的思想意識。卞之琳可以把一首詩寫成具有最古典的風致與最精細的韻府,卻又有一套完整、深邃的現代詩性在那里穿梭。正是在他那里,我們看到古典詩意與現代詩性是可以相互生發的,即并非只有用“非詩意”的意象與句子才能獲得現代詩性,而重新取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陳舊意象是能夠贏得現代詩性的。這與借“非詩意”的策略來建構現代詩性的穆旦構成了一種對照式風景。雖然卞之琳詩歌的哲思可以說是高度詩性的,但他在精神上依然有著濃濃的“詩意氣質”。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后期象征主義詩歌的‘冷峭’曾經給了卞之琳較大的啟發,引導他走向了藝術的成熟,但是,在精神結構的深層,他還是更趨向于中國古典詩歌的‘平靜’”:“我在散步中感謝/襟眼是有用的,/因為是空的,/因為可以簪一朵水花。/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為是有用的,/因為它容了你的款步(《無題五》)。”而穆旦,可以說是難以“平靜”的“:就把我們囚進現在,呵上帝!/在犬牙甬道中讓我們反復/行進,讓我們相信你句句的紊亂/是一個真理,而我們是皈依的/你給我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穆旦:《出發》)。可見,穆旦“以肉體來思考”的詩性張力是比卞之琳“散步的恍然”的詩性圓融更年青更銳利的現代詩性品格。如果說卞之琳是一個美麗的圓,那么穆旦便是一把緊張的弓。穆旦詩歌中的詩性是可觸摸的,炙手的,沉甸甸的,仿若折射著金屬的光澤。而這種強烈的詩性品質部分奇妙地來自于他用了“非詩意”的辭句寫成詩,部分來自于他于戰爭的死亡、文革的折磨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刻寫與對歷史與存在之思的執著。由此我們可以說,現代詩人在對詩意的兩極處理中,同時促成了現代漢詩的詩性建構。

本文作者:趙飛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黄色a三级三级三级 |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 女人精aaaa片一级毛片女女 | 白嫩美女直冒白浆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免费一级毛片正在播放 |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国产 | 日本视频三区 | 日本高清va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字幕 | 国产三级做爰高清视频a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第一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精品一区二区 | 图片区偷拍区小说区 | a级片在线| 男人天堂avav | 亚洲欧美日韩三级 | 成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毛片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 国产成人精品aaaa视频一区 | 狠狠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 欧美一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州人成网在线播放 | 日本特黄特色视频 | 福利视频在线午夜老司机 | 欧美在线看欧美高清视频免费 |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欧美xxxx性xxxxx高清视频 | 欧美成人老熟妇暴潮毛片 | 一级毛片儿| 青青热久久综合网伊人 | 丝袜美腿精品一区二区三 |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一级做a爱片特黄在线观看 一级做a爱片特黄在线观看免费看 |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三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