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權貿易論文
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無論引進還是輸出都集中在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但是我國全面處于貿易逆差。其中以對美國、英國、日本三國的逆差最大。以2009年的統計為例,逆差分別達到:4266種、1627種和1160種。造成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的產業因素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的逆差并不是因為資源方面存量不足,而是因為在全球歷史文化資源這一大平臺下,未將中國的圖書版權資源轉化為圖書版權產業的實力。根據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一個國家的某一產業的競爭力強弱,取決于五個因素:(1)要素條件,(2)相關產業與支撐性產業,(3)國內需求,(4)企業的結構、戰略和競爭,(5)政府的行為和政策。五個要素相互作用,整體形成鉆石體系。下面就從這五個方面探尋中國圖書版權貿易國際競爭力弱、逆差嚴重的成因。
1.要素條件
圖書版權貿易的對象,是享有著作權法(版權法)保護的知識產權,而各國生產和提供著作權(版權)及其鄰接權的生產要素的種類和數量狀況,就是圖書版權產業的生產要素稟賦。具體來說,這些要素主要有人才資源、品牌形象和執行系統。而對于中國的圖書版權貿易產業,這些要素均為稀缺性要素,這是中國圖書版權貿易長期處于嚴重逆差狀態的原因之一。(1)中國圖書版權貿易高水平人才欠缺。圖書版權貿易是一項創造性的復雜的腦力勞動,首要和關鍵因素就是人才資源。優秀的創作者隊伍是圖書版權貿易的基礎;高素質復合型的貿易工作者更是圖書版權貿易發展的關鍵。然而目前我國相關的人員素質高低不一,高水平的圖書版權貿易專業人才嚴重缺乏。這已成為中國圖書版權貿易健康發展的制約瓶頸。(2)品牌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圖書版權貿易中,品牌優勢越明顯,在引進中就越容易得到外國出版社的授權,在輸出版權時也容易受到國外大型出版商的關注,從而促進圖書版權貿易的達成。品牌的優勢也更能吸引優秀的品牌作者的加入,從而擴大貿易的發展,增強貿易競爭力。然而目前我國的品牌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品牌微不足道,中國作家在世界的知名度也較低,品牌作者的影響力也就相對較弱。(3)高效執行系統尚未建立。圖書版權貿易從合同簽署到新書出版,通常需要一年的時間及一系列的環節,包括定金支付、組織專門人才進行翻譯、編輯、出版并支付版稅,最后寄送樣書等。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整個體系的運行效率。擁有一套高效快速的執行系統是圖書版權貿易得以持續進行的關鍵所在。而目前在我國,高水平的圖書版權經營機構還未形成,圖書版權貿易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經營理念相對落后,加上版權運營過程中需要經過政府機構層層批準,因此造成執行系統效率低下,這影響了作品順利地推向市場,嚴重制約著中國圖書版權貿易的發展。
2.相關產業與支撐性產業
圖書版權貿易的相關產業是指與出版有關的產業,例如版權代理、圖書館業、運輸服務業以及零售批發等,這些產業通過圖書版權貿易的產業鏈,間接對出版業和圖書版權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產生影響。其中的版權代理是我國相關產業中較薄弱的產業之一。我國的版權代理制度產生得比較晚,直到1988年,我國第一家版權代理機構才成立,到目前為止,我國經批準成立的版權代理機構只有28家,相比美國的600多家版權代理機構來說,無論在人員配備,還是規模數量,我國的版權代理機構都相形見絀。圖書版權貿易的支撐性產業主要指出版印刷設備供應商、作者隊伍等產業。其中,作者隊伍則是重中之重。我國的作者隊伍在人數上、結構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不足,這也制約著產業的競爭力。
3.國內需求條件
國內需求對于圖書版權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十分明顯,第一,國內需求決定產業在本國國內的市場發展空間。第二,國內需求的方向和層次有助于本國圖書版權產業開發創新處于國際版權產業的前沿。第三,國內市場需求與國際市場需求的重疊也將影響圖書版權貿易的發展。但是我國的國內需求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相比則稍遜一籌,表現出由于城鄉、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以及貧富的巨大差距,導致國內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和需求的不平衡,文化產品的消費過度集中在極少數富有群體,人數較多的普通群體對文化產品的需求程度則非常低。致使文化消費結構非常不合理,國內開發原創的文化產品動力不足,繼而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國內圖書產品整體質量較低,可供輸出的優質原創性圖書嚴重缺乏,最終導致我國圖書產品整體競爭力低下。
4.企業的結構、戰略和競爭
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進入圖書版權行業十分便捷,自由競爭環境良好,圖書版權產業一直處于健康發展的良好狀態。進入21世紀以后,圖書版權產業競爭加劇,國際上許多出版企業通過聯合和并購迅速發展成大型的出版集團,公司內貿易的開展也愈來愈頻繁,整個集團的競爭力迅速提升。然而我國的圖書版權產業進入壁壘較高,存在嚴重的行政壟斷問題。因此,出版企業依靠這種行政壟斷,就可以輕易獲得高額利潤,導致競爭壓力不足,缺乏創新的動力。進入21世紀后,為了適應國際競爭,我國也成立了很多出版產業集團,但其中不少出版企業是通過行政“拉郎配”組成的,不少集團不僅“集而不團”,甚至產生了內耗現象,對競爭力的提高反而起了負面作用。總之,中國行政壟斷問題嚴重,出版業缺乏競爭、創新的壓力,嚴重影響著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5.政府的行為和政策
政府的作用表現在,它從宏觀層面對上述四個因素加以影響,從而影響圖書出版業的競爭力。在我國政府的作用較大,政府可以通過加強立法,保護相關版權,為圖書產業創造更好的競爭環境。但是我國的行政干預過強,從企業進入行業、投資到圖書的審查、進行對外貿易每個環節,都由政府進行嚴格的管理。導致出版和圖書版權貿易產業形成行政性壟斷的體制特征,出版企業并沒有真正獲得市場主體地位,很難真正做到自主經營。此外,各地實施的地方保護也造成了中國的出版市場的極度不統一,使我國至今仍未形成完全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的出版市場。從產業發展方面,我國圖書產業還有許多尚需完善的地方,只有不斷地改善不足之處,才能真正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扭轉圖書產權貿易逆差。
本文作者:田彥、侯聰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