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一、我國城市生態規劃建設的現狀
1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不強
大量的文化遺跡、遺產,是城市形成和長期的發展,歷史形成的必然產物。但是,目前在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中,出現了令人心痛的嚴重破壞文物古跡、風景名勝,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短視行為。
2生態環境保護不力
一座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和條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基礎設施的是否完善,不能完全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更主要的是要看城市的生態環境如何。另外,一個城市是否適宜于居住,城市規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要看該城市是否布局合理,生態環境是否健康,是否具有人性化的城市規劃,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雖然我國也在大力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國家也制定出臺了如環保法,水土保持法等響應的法律法規,編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并提出了對大型和重要的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具體要求,但在具體的運作當中,無論是領導,還是具體的建設部門,往往不夠重視這些利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致使它們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而只是流于形式。
3一味追求速度而對質量不夠重視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往往急功近利,為了早出政績,快速改變城市形象,大搞所謂的獻禮工程、形象工程,不尊重客觀規律,一味追求建設的高速度,盲目蠻干,致使大量損失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4規劃的前瞻性不足
規劃的前瞻性不足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幾乎每個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擁堵的現象。究其原因,客觀上與我國汽車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有關,私家車的普及率不斷提高。但是主觀上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規劃中缺乏前瞻性。特別是近年來,盡管城市道路的數量不斷增多,而且不斷拓度,但是還是難以滿足現實的車輛需求。這從根本上說是城市規劃沒有體現出前瞻性,在城市規劃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給未來城市的發展留足空間。
5模仿現象嚴重,致使千市一面
在城市規劃中普遍存在照搬照抄、拿來主義的傾向,導致不同城市之間日益趨同化,幾乎很難看到風情各異、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取之代而的再造城市的千篇一律。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城市盡管很繁華也很美麗,但是卻失去了個性,沒有了傳統文化的靈魂與活力,也就談不上發展的競爭力了。
二、我國城市生態規劃設計的途徑
1堅持實施現代規劃設計理論
一是堅持以可持續的發展思想為指導,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措施,盡可能使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發展相協調,在規劃的各個層面上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二是牢固確立人性化的規劃理念。站在人性的高度推進城市的規劃,充分體現城市規劃的人文關懷。三是追求和諧的基本準則。城市的規劃堅持融入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注重平衡生態、協調產業、合理布局等,同時要照顧各方利益,堅持統籌兼顧,以實現和諧的最終目標。
2堅持科學實施規劃
2.1城市規劃要強化嚴肅性。規劃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是堅持法制建設,因此要積極推進城市規劃的法制化進程,在規劃階段和實施階段都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實施,以確保規劃的嚴肅性。其中國家于1989出臺的《城市規劃法》將我國城市規劃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但相關的地方性的法規目前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必須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完善執法措施,構建并強化對規劃主體和客體的約束機制。
2.2要科學管理城市規劃。所謂城市規劃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據相關法規對城市規劃實施的管理。實質上它是對城市中各項建設項目的組織、控制、協調的過程。要與時俱進,對城市建設進行動態的管理、監測,同時規劃部門要對反饋上來的信息進行綜合考察論證,并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對規劃方案進行及時的補充和調整,這樣才能實現城市建設的科學合理性。
2.3要堅持以人為本制定城市規劃。推進現代城市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核心與導向,把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列為城市規劃的首要內容,站在關注民生、體現民意的戰略高度,營造舒適的宜居的城市環境,從而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不斷加強市民的城市環境意識教育,使人與人之間在心靈上增進的交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和理念。另外,在對城市的交通、娛樂、就醫、教育等方面進行規劃時,要切實保障市民的利益,做到以人為本。
三、結束語
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在全球關注生態變化、努力改善生態環境的背景下,城市規劃必然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同時,在目前的知識經濟時代,政策、科技和文化越來越強烈地影響和推動我國城市的發展。因此,在新的歷史新時期,城市規劃要以這一歷史性的變革為契機,緊緊把握住社會調控的功能,以保證城市的發展與社會公平、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最佳平衡。
本文作者:樂陽、海瑞 單位:哈爾濱市江北城市建設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