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聲樂教育論文
一、高校聲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文化融合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積淀下來的傳統音樂文化都是藝術的精髓,是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典型代表。通過對這些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提高其審美情趣,鍛煉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通過學習,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對其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二、將傳統音樂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方法
1.情感體驗式教學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而且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由于語言習慣、生活習慣、民族風俗等存在差異,在民歌的表現手法上也呈現出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特點。所以,我國的傳統民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感染力。對于高校聲樂教學而言,融入傳統音樂,首先要從情感出發。如《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民歌,學生一聽就知道屬于情歌,所以教師要首先對該歌曲的創作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這首歌創作時的生活背景和音樂背景,這樣學生就會對這首歌曲產生興趣。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學生會在情感的引導下對音樂的走向進行合理分析。同時,教師也要對民族音樂的唱法進行講述,在每一個學生的訓練中,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嗓音,唱出屬于自己的風格,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
2.感知能力的運用
由于每一個學生個體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在對民族音樂的感知方面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對民族聲樂的感知上也出現了多樣性,不管是何種感知,都是對美的體驗。民族音樂沒有對美的限制,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感知去體會民族音樂的美。在欣賞民族音樂后,可以根據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問題:如民樂的唱法、感情體驗、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讓學生進行演唱和討論。在實踐、教學、感知中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對歌曲的意境和氣韻把握之后,要培養學生對音高、節奏、音色、速度、力度、調性、調式等技術要素的把握。通過課堂指導,讓學生理解音樂深層次的含義。此外,對于學生來說,對民族音樂的藝術影響進行感知,也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
3.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
一支具有民族音樂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對于高校聲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首先,教師要能夠向學生介紹民族音樂的背景和唱法,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音樂課中多一些文化元素和中國本土元素。因此,作為聲樂教師來說,具備一定的民樂理論知識非常必要,對民樂的聲腔、旋律要有深刻的認識,要能夠對不同類的民歌準確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夠演唱諸多的民歌作品。此外,戲曲作品和說唱音樂也非常重要,如豫劇、京劇、越劇、秦腔、評劇等,都是我國璀璨的曲藝瑰寶。總之,作為聲樂教師來說,自己首先要喜歡民族音樂,才能在教學中將民族音樂的魅力展現出來。
4.利用多媒體設備
對于聲樂教學來說,音響資料必不可少,隨著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成為可能。如在《山路十八彎》的演唱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配合優美的圖畫襯托出彎曲的山路,保留方言的發音,演繹出山路的美和人民的心境。通過影像資料的使用,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講解,學生在欣賞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學習演唱的技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音樂鑒賞能力。
三、結語
總之,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十分重要,也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素養。
本文作者:王彩卿 單位:集寧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