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教育學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本文提到的女性主義教育學是狹義上的理解:女性主義關于課堂教學的理論、策略和實踐的主張,其內涵包括賦權、自省和參與協作3個方面。Walsh認為女性主義教育學是逆霸權反壓迫的實踐活動[3]。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女性主義教育學是從學習者、教師和知識、權力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結構的權力關系。女性主義認為教育學不應只是教學,更包含所有的教育實施之理念,包括教室中課程的實施,教師的策略和技巧,教師和學生如何看待課程。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教師、學習者和知識3個主體在互動下產生的意識轉換。女性主義教育學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把它結合到教學過程中,考慮到不同學習對象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情境,選用不同的課程設計,讓教師、學生和教學法三者有機結合。
選取《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冊第六單元的A篇“HowtoPrepareforEarthquakes”作為實踐內容,授課時間2學時。實踐對象分別是管理專業和機械專業的本科生。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內容,分組討論并準備與課文相關的材料。管理專業男女生比例相當,英語基礎比較扎實,相較于女生來說,課堂上男生的表現不太積極,較為沉默寡言;機械專業男生多于女生,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不太穩定,但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希望通過這次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自覺參與到課程設計及實踐中,充分挖掘其潛能。兩個專業的學生對于課文相關資料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搜集整理———文字、圖片以及影像各種資料幾乎面面俱到,因此,上課初始便鼓勵每組學生主動與大家分享自己準備好的內容。在小組討論發言部分,兩個專業班級中都是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最先發言。由于這堂課正值“5.12汶川大地震”4周年紀念,大家感同身受,在先期發言學生的帶動下,課堂氣氛很快活躍起來,每組學生表現的都很積極,教師在聽取學生發言的同時也參與了討論。小組討論后,要求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對各組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其中管理專業一名四川籍男生的主動發言引起了注意。這名男生平時比較內向,課堂很少與師生互動,這次能夠主動發言,令人感到很欣慰。
接下來是教學部分,要求學生選擇一名小組討論中表現最好的學生以教師身份,結合小組討論內容為大家簡要講授課文。在這一部分的教學實踐中,兩個專業的學生表現各有特點,任務完成的都比較圓滿。在管理專業,英語成績一般的班長被選出來講授課文,他結合課文提出了以下問題。
(1)Ifyouweregoingtorentanapartment,wouldyouliketoliveonthetopoffloororonthefirstfloor?Why?
(2)Whatarethecausesofearthquake?
(3)Howshouldweprepareforearthquakes?
(4)Canyoulistsomeothernaturaldisasters?
并讓大家看完一段關于地震的錄像之后回答討論。作為班長,這名男生的組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是比較好的,雖然在口語表達上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卻用自己正面的情緒感染了其他學生,大家配合的比較默契。因此,對于平時課堂氣氛沉悶的管理專業來說,這一次的教學實踐結果是令人滿意的。機械專業的學生則以另一種方式“演繹”了課文內容。該班英語課代表要求學生以小組表演的方式生動地詮釋課文,枯燥的文字以肢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活靈活現的呈現出來,效果也很好。
總體來說,這次教學實踐活動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就整個課堂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始終處于聆聽者、參與者、引導者以及課堂進程監管者的角度,對于學生在親身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沒有立刻打斷糾正,而是在整個活動結束后的評講中指出來。所有的學生課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說明學生是樂于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這樣的教學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相互合作的能力,達到了發展學生作為學習者獨立性的目的。
一次教學任務成功與否不是僅憑教師個人控制課堂就可以做到的,還需要處于這個過程中的每個學習者充分發揮作用。在這樣的實踐中,個人的經驗知識得以互相交流,每個學習者有了發聲的機會,教師從課堂支配者的位置“解放”出來,當知識是共用、由所參與者主動建構而不是灌輸時,教師的主要作用就不是教導,而是合作與協調。這種重視學生發聲的教學情境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賦權,使不同的意見可以自由闡述。賦權策略允許學生找尋自己的聲音,并且發現權力的真諦。賦權教育學并沒有消除教師的威信或權力,但它的確使教師的權力由控制轉變為賦權。不過,在實施類似教學實踐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平衡學生獲得賦權的機會,盡量鼓勵學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課堂發揮自己的能力。這次教學實踐自始至終都堅持貫徹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原則:賦權平等,參與合作,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同時,也發現了不少有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如個別學生無法正確認清自己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實踐活動中沒有很強的參與性,有的則是個人表現不理想,更像是應付差事而無法融入其中。因此,在大學開設女性主義教育學相關理論課程,從女性主義觀出發培養學生思考、批評及參與的能力,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習語言也是學習一種生活形態,一個社會結構,一種文化特性。語言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對學生而言,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記憶幾個單詞、句子、語法。傳統教學“只是讓學生冷漠地、不帶感情地接受各種被割裂的信息、事實,更為嚴重的是,教師教的方式是一種批評、懲罰、責備式的,它不僅沒有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反而使他們產生了消極情緒。”[4]傳統教育將教師和學生復雜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經驗排除在學習活動之外,限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社會在不斷變革,大學英語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也趨于多樣化,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社會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刺激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主動理解,培養學生的思考、批評與參與能力,使其通過對社會的了解和洞察,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女性主義教育學關注課堂和課程教學的實踐性、行動性和批判性,不迷信知識權威,用批判的眼光質疑并挑戰知識權威;提倡師生之間平等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使師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完成對知識的整合;強調關注教育中的弱勢群體,要求教師通過精心的課堂設計使每個學習者有均等的機會發言,讓教室成為一個開放式的、可以表達個人想法意愿的空間。在這樣的實踐中,教師扮演的是“設計師”(設計課堂教學的組織方法)“導演“”組織者”和“協調者”角色,是多元視角、多維思考的“啟蒙者”。女性主義教育學能夠讓教師自我檢視,注意教材內容的加強和教法的使用;發展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的氣氛,整合知、情、意的學習,對于當代中國提倡教育平等、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都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作者:馮婕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