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金融的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金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起著優化縣域經濟資源配置的作用。實踐充分證明,金融業對縣域經濟支持力度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增長的強勁、穩定與持久。
(一)加強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
加強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是破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的可行方法,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問題,就會進一步規范縣域經濟社會資金投向,對促進中小企業的投資規模、結構與效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就政府而言,各級政府就應該明確職責,將融資信用擔保納入到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公共平臺范疇之內,同時要不斷加大扶持與監管力度,一方面通過諸如政府財政預算注入資本金的方式鼓勵金融機構、企業和社會共同出資組建的擔保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另一方面則建立財政補償機制,提高擔保機構資信,增強抗風險能力;就銀行與企業而言,積極推進擔保機構與銀行的聯合與行業協會的組建,使其在風險分擔與化解、客戶信息共享、行業自律等方面其實發揮作用,以分散和化解風險,進一步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
(二)進一步提高金融系統的服務水平
金融對于縣域經濟支持力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服務水平的高低,基于此,金融機構就應該立足于“面向客戶、面向市場”,積極構建服務市場、服務客戶體系。
1、深化內部人員激勵機制建設。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使得責任約束與人力資源激勵機制得到有效融合,使之在提高貸款營銷積極性的同時,不斷創新服務的方式方法,提高服務水平;以“服務信貸客戶、強化服務質量”為目標,通過拓展縣支行的貸款自主權和審批權的范圍、完善授權授信管理、優化信貸管理體制、增加流動資金存量推廣小額信用貸款等措施來進一步提高服務效能,使縣域農村資金逐漸向農村流動,加大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減輕農村信用聯社的壓力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2、金融機構應認識到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性這一現實,采取“一般化與特色化”的信貸模式,對于不同的個人與企業執行靈活性的信貸政策。所謂的“一般化”就是指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繼續貸款個人與企業的“急、多、少”的用款特點,通過“減少審批環節、、提升服務效率”的措施,創新服務理念;所謂的“特色化”即是對縣域經濟中具有完全產權、內部制度健全、經濟效益良好、社會信用較好的企業與個人,金融機構就要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給予信貸支持。
二、結語
縣域經濟的發展與金融服務功能形成不協調的現狀,金融支持力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就應該在加強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進一步提高金融系統的服務水平兩方面著手,提高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
作者:石成新 單位: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