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數學論文
一、突出數學作業交流性與可溝通性
1.在共同完成作業中實現交流
以一年級下第六單元《加法和減法(二)》為例,我會帶領小朋友一同完成課堂作業。針對五以內的加減,比如“3+2”,如果學生剛開始不會,我會為他描述這樣一幅場景:現在有三個小朋友在操場跳繩,旁邊有兩個人在觀看,那么共有多少個人呢?如此,用生活化的場景,就“活化”了知識,讓小朋友感覺老師就像在和他聊天一樣。從6、7的加減算起,我會選擇畫圖的方式,比如說小紅種了十朵向日葵,我就把向日葵畫出來,采摘了兩朵,我就用橡皮擦去,問還剩幾朵?這時候小朋友只數數就知道了。讓學生綜合運用人數、計算和位置等知識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樣的一輪數學作業,層層深入學習。同時,發揮了數學作業的交流與溝通作用,以作業為媒介,增進小朋友與老師的交流,并同時讓他們初步學習與他人的合作交流。
2.在多元作業評價中實現交流
有些同學雖然很認真地完成了作業,但實際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考慮到這些,老師如果單純只打對錯,很容易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相較于對錯符號,他們會特別偏愛圖案,圖案會比較富于人文性,圖案之中,學生更能感受到老師的溫情。因而,老師批改數學作業時,不妨采用大拇指、五星紅旗、笑臉來表示“你很棒”、“你做得很好”;用哭臉、小辣椒來表示“還需要努力”。對待孩子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要持寬容的態度,可以在錯誤的地方打上三角,待同學修訂完,添一筆,變成一個迎風飄揚的紅旗。再比如,作業全部做對的,即可以得一面大紅旗;作業整潔的,可以在大紅旗之中添幾顆五角星;取得進步的,可以畫一個笑臉,并寫上鼓勵性的評語。通過這種富有形式的變化,讓學生善于發現錯誤,樂于改正錯誤,讓學生從中收獲一種成功的小小滿足,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更了解到老師在意不單只是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還看重他們是否勇于改正,是否認真等非智力因素。
3.讓家長成為作業評價參與者
借助小學數學作業,可以架起多方的溝通交流。現如今,家長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長情況,因而,讓家長成為作業評價的參與者,可以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實現學校與家庭的銜接,使多方位全面的交流溝通成為可能。家長在學生課外作業的完成過程中起著一個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教授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認識鐘表》這一課時,我會在課前布置一項讓學生自制鐘表的作業,這個作業年紀小的孩子是無法單獨完成的,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和協作,從剪裁,到分針時針的設定,都需要家長的參與。家長在與孩子共同制作的過程中,會加深對自己孩子學習上的了解,學生通過與父母合作,也能收獲到一種成功的喜悅。與此同時,家長的參與意味著作業評價主體增加,有利于構建多方共同評價機制,使作業評價更具客觀性。通常來說,家長都認為自家的孩子比較聰明,家長給孩子的鼓勵對在校數學老師的作業評價也是一個很大的補充,這就是以作業為媒介,老師、家長、學生三方有效的一種交流。
二、結語
總之,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評價促發展,小學數學老師在對待小學生數學作業完成情況問題上,應始終保持寬容的態度,以人為本,堅持多元,凸顯小學作業的交流性和溝通性,促進學生整體的發展。
作者:沈東華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