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美術教育論文
一、今后高職美術教育課程構建的基本特征
1、滲透美術文化,加強情感交流高職美術教育在教育中注意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去認識美術和學習美術,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和歷史認識。美術來源于社會現實,又高于社會現實,在美術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充分體現個體生命的合作,在平等、輕松的精神氛圍中交流互動,在情感的交流中體驗美術的價值,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2、體現學科綜合,提倡自主合作高職美術教育不是獨立的,而是和其它學科存在種種聯系。高職美術教育新課程提倡學科綜合,該結構主要是針對傳統的課程觀和知識觀提出的,旨在改變“學科本位”觀點的局限性,實現向“發展本位”的轉變。美術教師要改變“學科本位”思想,以開放和交流的姿態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與社會實際之間的聯系,引導和培養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提高培養對同一問題多角度思考,進行綜合分析、篩選,提高知識重組的能力。美術學科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合作的積極性,綜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3、改進教學手段,豐富學習方式高職美術教學課程教學必須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方式,這是時發表展的客觀要求。教師要根據當地和學校的實際條件,把傳統的教學工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發揮教學效果,開發學生對于美術色彩、形狀、質感等的領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想象力。網絡化環境使得教學方式大為拓展,教師要敢于變革,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高職美術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
高職教育階段的學生已經體現了青年階段的年齡特點,身體處在發育階段,體力和意志力還比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興趣廣泛而沒有專注性,對于生活的善惡美丑缺乏高度的辨識能力,學生的這些階段特征使得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作為素質教育的美育,可以培養他們對美的感受力、欣賞力,在這些基礎上培養學生鑒賞美和甄別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理念和審美情趣,引導其追求美好生活。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體制和結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國家教育事業的方針,也是高職美術教育的根本方向。高職美術教育要朝著培養學生的愛美、審美能力的方向前進,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應局限在了解一些藝術知識,而是應當努力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將美術教育放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藍圖中去審視和運作,為美術課程教育添色彩。高職美術課程教育的內容相當豐富,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對高職美術課程的改革應順應世界美術潮流教育和現代藝術的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三、提升高職美術教學質量的構想
在美術教育改革的當下,如何提升高職美術教學質量引人深思,但可以明確的是美術教學要取得預期目標,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寓成才于教育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美術學科成為一門輕松、有活力的學習,充分彰顯學生個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高職美術教學質量可以從幾方面進行努力:
1、做好繼承和吸收工作
美術教育是一個長期工作,應當充分利用當地的美術教學資源,加強與國內先進美術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的交流,實現美術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兼收并蓄,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美術傳統,并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國外的先進美術思想,通過學習了解古今中外的美術文化,豐富教學內容。
2、積極探索與創作
美術本身關注人類的精神世界,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好教材。高職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摒棄填鴨式的灌輸教育方式,而是要多注意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懷,把教材中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知識點挖掘出來,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通過讓學生了解美術與生活的實際聯系,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展現自己對某一社會現象的看法。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求得平衡,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3、培養學生審美與辯證的能力
高職美術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挖掘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重視學生生活素養的提高。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形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定,比如說游戲、表演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
作者:車律 單位: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