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職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心態及特點
1、中職學校的課程安排與初中相比發生了顯著變化,語文雖為基礎課程,但知識要求難度降低,課程建設以服務專業為定位。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考核難度就勢降低,考核評價方式也由一卷定終身改為多元評價方式。這些變化讓剛入學的中職學生敏感地察覺到基礎課程的弱勢,加之家長的引導,就業為目的的導向,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定位也隨之降低,學習積極性減弱。
2、語文課程開設在中職第一、第二學年,此階段中職學生對文憑的定位仍處于迷茫狀態,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絕大部分沒有清晰的認識,語文等基礎課程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與基本素養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未來升學的指導作用,一部分家長和學生并未完全意識到,大量自制能力較弱的學生產生懈怠隨意心理,對語文課程學習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在以上種種心態的影響下,絕大部分中職學生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職語文教師在授課時常遇到以下幾種情況:一、在授課前,絕大部分學生未預習課文;二、在授課前,一部分學生粗略看過課文;三、篇幅較長的課文,一部分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閱讀;四、議論文等文體,一部分學生不感興趣,故從內心不愿去閱讀;五、學生只選擇感興趣的篇目閱讀,其余篇目則為被動閱讀。這就意味著:學生自學水平參差不齊,理解課文程度深淺不一,自己建構知識的能力強弱有別。語文教師若想在課堂中順利開展教學,就需要在授課中用較多時間讓學生當堂閱讀課文,導致無法在正常學時內完成教學進度;抑或只能照顧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致使一少部分學生無法完成閱讀任務,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為了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布置課堂教學任務,照顧到全班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在課前引導并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對中職學生的知識建構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預習任務案例設計
精心的課前預習設置,首先可以使學生在課前提前閱讀課文,這是預習任務要達到的最低層次。其次,可以降低難度、弱化難點,以方便學生提前思考。再次,可以照顧到全班學生不同層次的認知水平,得以在授課時有針對性地引導基礎薄弱的學生不要掉隊,保證其繼續聽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上課前心存疑問,有針對性地聽課,引起共鳴,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試想,一個自學能力較差,連課文都未看過的學生,又怎么能回答出老師的一系列提問呢?課堂討論又從何談起呢?他在課堂上的表現只能是睡覺發呆,渾渾噩噩,無所適從,久而久之,更失去學習的興趣,形成惡性循環。以課文《項鏈》為例。《項鏈》為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授重難點以理解情節特點和把握人物性格為主,共需四課時。根據筆者授課實例,四課時做如下安排。
1、第一課時課前預習任務以閱讀為主。2011年《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中職語文課程要“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閱讀是賞析的基礎。然而中職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較弱,“從語文教學實踐來看,中職學生自讀一篇1000—2000字的較淺顯的文章,如果理解80%,多數人需要半個小時以上,少數在教師講解后仍然不能完全理解。”為了解決課上閱讀費時費力的問題,課前閱讀是必須安排的預習任務。但中職學生的自覺性較差,如果只是口頭布置作業,只有部分學生能夠完成,筆者在教授本校2011級學生時曾經做過統計,在口頭布置閱讀作業時,每班約有15%—25%的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閱讀。因此,以記分作業的形式,要求用書寫課文概述的方式,完成學生對課文的第一次閱讀,不僅促進學生主動去閱讀課文,而且鍛煉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為課堂上學生概述課文情節提供條件,為學生第二次精讀課文做好準備。
2、第二課時課前預習任務以梳理情節為主。情節特點是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若想讓學生理解并自主歸納出小說的情節特點,教師需要做大量的鋪墊,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在第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概述《項鏈》故事情節之后,可以引導其畫出瑪蒂爾德的人生命運曲線圖,提出疑問:“瑪蒂爾德一直生活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沒有機遇,她的人生也許永遠都是一條直線,現在她收到了一封請柬,她的人生軌跡應該如何變化呢?”有了第一次預習作業及第一課時的鋪墊,學生對這些問題已有自己的認識,在心中設疑,會精讀課文,主動完成老師布置的第二次預習作業。盡管答案五花八門,但通過閱讀,鍛煉了學生查找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畫圖,也給學生帶來了思考的樂趣。在第二課時,只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即可通過自己的觀察由瑪蒂爾德的人生命運曲線圖歸納出小說情節跌宕起伏的特點,為其他情節特點的歸納奠定基礎,巧妙地化解教學難點。
3、第三課時課前預習任務以理解瑪蒂爾德的性格為主。為便于第三課時開展人物性格教學,教師設計預習任務表格“瑪蒂爾德丟項鏈前后對比圖”。學生在學習第一、二課時之后,通過預習任務完成了兩次閱讀,通過課堂學習完成了對課文情節特點的理解,因此,對人物形象的細節描寫已經有了深刻印象,再看到作業時并不覺得困難,反而覺得簡單,有信心去完成,調動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又鍛煉了其歸納概括、根據問題查找信息的能力,為課堂討論“人物瑪蒂爾德的正面形象和負面形象”提供了基礎,有效降低了人物性格的講解難度,便于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
4、第四課時課前預習任務以總結歸納、答疑解惑為主。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指出“教學質量受提示、參與、強化、反饋、矯正四個變量的影響最大”。學生在第三課時的“提示“”參與”之后,對課文的理解基本到位,教師以課后練習為預習作業,不僅對其起到了“強化”作用,還起到了測試作用,教師能通過作業了解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與消化程度,為第四課時主題歸納答疑解惑、及時“反饋”提供基礎。而教師在講解課后練習答案時,學生能做到有針對性地明確答案、“矯正”錯誤,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充分條件。三、中職語文課程預習策略《項鏈》這一案例至少運用了中職語文課程的四種預習任務方法:概述課文、情節曲線圖、細節對比表格、課后練習題。除這四種預習任務,我們還可以布置更多元化的預習任務。下面針對四大文學體裁分別作說明。
(一)散文。針對寫人記事類記敘文,可以圍繞課文結構布置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提前完成預習問題,提前對課文進行梳理,如《我的母親》《合歡樹》。針對寫景狀物類記敘文,可以布置學生抄寫課文中的優美文句,通過填空或填寫表格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到景物特點,提前梳理課文,如《我的空中樓閣》《荷塘月色》。針對難度較大的議論文,可以布置學生找出每段中心句,概括段意,劃分段落,如《拿來主義》《善良》。針對說明文,可以畫結構圖,讓學生根據課文進行填空,提前梳理課文結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前制作幻燈片,完成對課文的有效閱讀,縮短授課時間,為課堂講解任務提供條件,如《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小說。除對情節進行概述、畫圖表等方式外,還可以利用班會和晚自習時間提前播放相關影視片段,但絕不能削弱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征,一定要在播放影視片段前,安排課文和影視作品的比較任務,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教學資料片,并帶著興趣閱讀課文原著,回答教師的提問,如《香雪》《荷花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也可以根據小說內容,以小組形式提前排演課文片段,讓學生先對課文進行直觀理解,如《士兵突擊》《一碗清湯蕎麥面》,有些小說還可以根據小說內容特點進行預習任務安排,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可以下發賈府布局圖,學生根據林黛玉進賈府時的路線,讓學生遇到不易理解的課文內容時,教師可以劃定特定段落,讓學生對課文片段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
(三)戲劇。與小說預習方法相近,但為突出戲劇人物語言與舞臺語言的獨特性,可以在播放影片前布置學生對話劇影視片段和課文做比較閱讀,找出兩者不一致的地方共有多少處,影視片段改編是否合理、原因何在,為教師講解課文、品味人物語言提供可能性,如《雷雨》。當然,提前排演課本劇也可以作為預習的一種方式,便于教師在課文講解之中指出學生的問題,為戲劇課文講解之后的二次表演提供先決條件,如《竇娥冤》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先根據故事進行表演,再鋪陳課文內容細致講解,學生根據講解及自身理解,再次小組討論,并對表演進行修改斟酌,反復體會人物情感。
(四)詩歌。詩歌體裁比較短小,便于課上閱讀,但學生品讀詩歌的能力并不高,可以根據詩歌流派,在授課之前提前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或手機查找所學詩歌的背景及作家生平,查找作者所在流派的其他代表性詩歌,提前進行品讀,如朦朧派詩歌《致橡樹》。多媒體教學已經被引入到學前、中小學教育中,尤其是WIFI的使用,及安卓系統等應用系統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平板電腦、手機信息化的時代已經來臨,這也為學生預習提供了一種有效方式,教師可將之引入到預習任務中,培養學生搜索查找信息等自學能力,如在學習詩歌《我愛這土地》時,可以讓學生先自行查找不同時期以愛國為主題的各類詩歌,在學習詩歌時,將自己所找詩歌進行對比閱讀,提高對詩歌的感悟力。
三、教師必須注意的三項原則
需要說明的是,鑒于中職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弱,在設置預習任務時,教師需特別注意以下三項原則。
(一)預習任務設置要明確化。中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必須明確化。首先做到任務明確化,布置題目清晰準確,易于查找、思考并獨立完成;其次要做到學生對象明確化,在布置任務時,應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有效設置分層任務,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明確各自的任務。
(二)預習任務設置要有原則性。預習任務應反映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重難點相結合,不流于形式,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服務。在設置預習任務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預習任務應便于梳理課文,使學生可以帶著任務提前閱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忌預習任務與課堂教學無關,對課堂教學無任何輔助與鋪墊作用;第二,預習任務要設置便于學生課前思考、課上可進行深度討論的題目,切忌將課上所講問題全部提前布置給學生,導致學生對課上所講內容因缺乏思考而失去興趣;第三,根據課文內容,可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既利于不同程度的學生完成,也可以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程度判斷學生的獨立原創性,以杜絕抄襲現象,切忌因調動基礎較弱學生的積極性,設置的問題太過簡單,致使基礎較好的學生對作業失去興趣,課堂教學效果較差。
(三)教師設置預習任務時應與課程評價相結合。一部分中職學生缺乏自覺,學習被動且態度懶散,影響了作業的完成度與原創度。為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作業完成質量,可將每一次預習任務作為日常考核成績記入總評成績,一則用任務教學法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學習預期任務,及時鼓勵、獎勵,以形成正面反饋;二則用分數約束學生的作業質量,避免互相抄襲,魚目混珠。部分重點難點篇目,教師還可專門利用小部分課堂時間,當堂預習,增加學生的緊迫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以增強預習效果。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預習環節的精心設計,有效解決中職語文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突破教學難點,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職語文教育的特殊性,若想保證較理想的課堂教學質量,精心設置預習任務只是第一步,對課堂教學的科學分層、評價方式的多元有效等教學策略也要進行同步研究與探討,才能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關穎 單位:北京城市建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