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生物論文
一、創新教學方法,營造探究氛圍
生物學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究、不斷深化理解的科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具備自主探究能力,很難將生物知識吃透、扎牢.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的自主探究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在探究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小組式探究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作為小組成員,將自己的探究結果與組員們共享,而后小組內部再通過深化探究成果,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小組式探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及能夠自由分工,獨立完成各自的任務,又能夠在同學們的相互幫助之下,體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彌補個人對某一問題認識的不足.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的教學中,學生深感分析父母雙方基因以及孩子特征的問題十分困難.教師布置這樣一道問題“人體耳垂離生(A)對連生(a)為顯性,眼睛棕色(B)對藍色(b)為顯性且獨立遺傳.一位棕色眼離生耳垂的男人與一位藍色眼離生耳垂的女人婚配,生了一個藍眼耳垂連生的孩子,倘若他們再生育,未來子女為藍眼離生耳垂,藍眼連生耳垂的幾率分別是:A.1/4、1/8;B.1/8、1/8;C.3/8、1/8;D.3/8、1/2”.此題難度系數較高,教師將學生分為八組,各小組內部先進行探究.剛開始時,各個小組都鴉雀無聲,學生都在自主思考.幾分鐘后,小組探討的聲音傳來,討論熱火朝天.在匯報展示時,先是小組展示解答成果,而后還有學生從其他角度給出了新奇的解答方案,問題解決效果非常好.小組式教學方法的創新,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圍,教學效果顯著.
二、創設交流平臺,激發探究熱情
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很有限,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鮮少,這就阻斷了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交流渠道.新課標要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學,教師必須重視搭建師生、生生間的多維度交流平臺,通過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學習交流,激發并延續學生探究的熱情,鞏固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這種多維的互動交流平臺的創設,需要教師合理把我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在此基礎上有效的激發,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體驗到交流的成就感和快樂.生物是一門充滿神秘感和新奇感的課程,教師很容易從生物課堂中,找到學生交流合作的切入點.
例如在高中生物選修一專題四《酶的研究與應用》一章講授之后,為了了解學生學習動態,課間時教師與學生們進行交流.學生提問:“老師,加酶洗衣粉的功效到底有多大呢?”教師沒有急于解答,而是提供給學生加酶洗衣粉和不加酶洗衣粉樣品,讓學生自主探究.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專門留出時間和學生交流實驗效果,學生紛紛感嘆“加酶洗衣粉確實洗滌效果比較好,老師,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加重酶的比例,效果就更好了呢?”教師和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不斷深入討論,在思維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學生探究熱情更盛,自主探究效果更佳.
三、變革教學模式,提升探究成效
高中生物課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不能僅依賴于短時的互動,必須要從根本上變革教學模式.前蘇聯教育學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教學的形式和方法等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模式的變革中要全面考慮生物教學規律以及學生的自主探究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將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揮主人翁精神,從而切實提升并鞏固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效.
例如在選修二第一章《生物科學與健康》的第一節《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教學中,教師提前布置學生自主預習,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邀請學生進行講授,轉變師生角色.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對抗生素歷史、抗生素的作用機制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都有了自己的判斷,然后學生在講臺上向大家講述自己在預習中所了解的抗生素知識,每個學生對于抗生素知識掌握的側重點也許不盡相同,這需要教師要適時進行合理的總結.教師在傾聽學生講解的過程中,既能發現學生自主探究中存在的問題,又能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出合理建議.
作者:王崢嶸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呂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