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在培訓學習中的主要特點
(一)教師學習具有自主性成人與未成年人學習的最大區別是成人獲得了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在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從依賴的他律轉向獨立的自律。反映在培訓活動中,教師表現為獨立主動的學習狀態,可以通過自主研究改進專業實際問題,通過“自我引導”實現價值,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確立教師培訓的自主性原則是提高培訓實效性的根本。培訓中尤其要注重激發和維持教師的學習動機,強調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積極性。
(二)教師學習具有探究性教師學習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的探究過程。培訓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教師,而是要從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引導教師去發現去質疑,提出假設和猜想,通過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活動,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并將所學知識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形成靈活的個性化知識。
(三)教師學習具有問題取向性教師在若干的學習取向中,問題取向的學習(也稱作基于問題的學習)更符合教師專業發展的背景,利于有效學習。在教師培訓過程中,如果能形成教師感興趣的實際問題,教師就可能成為自主的學習者。當他們看到所學的知識和所遇到的教學疑難問題有關聯,這種相關性能夠幫助教師更深層次地建構知識,以解決自己教育實踐中真實的問題。
(四)教師學習基于活動化以活動為中介,能使教師學習植根于真實情境中。通過動態學習,增強教師在今后教學中的應變能力和處理能力,教師會運用參加培訓活動習得的技能,在新的教學情境中解決問題,整合新思想,重組知識內容,發展專業技能,成為深度學習者。基于活動的培訓意味著教師培訓從以往的知識傳授走向注重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培訓有效路徑探討
(一)緊密聯系教師經驗,強調培訓內容的實踐性教師學習是基于經驗的研究性學習。“教師即研究者”,但與理論研究者不同,教師是基于自己的實踐、教學和經驗進行研究的,在行動研究中開發自己的經驗資源,以此作為重要的學習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更需要與課堂教學實例結合的培訓內容,將其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培訓前,有必要對參加培訓的教師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培訓需要,使培訓更具針對性與實踐性。培訓者還應根據教育形勢發展變化,確定對教師角色定位、個人提升有幫助的學習內容,滿足其職業發展的需要,幫助教師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倡導培訓模式多元化,促進教師自主發展以往專家講、老師聽的面授式培訓已不能滿足教師自主發展的需要,而真實感和情境感較強的情境創設、案例分析、問題解決、經驗分享、合作研討等培訓模式,更能調動教師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情境創設即在培訓中創造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激發教師的學習意識,產生內心感悟和情感共鳴,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培訓,尋找和發現自己的不足,達到培訓的理想效果。問題解決就是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采用問題解決的方式來確定培訓內容的選題。鼓勵教師基于自身的實踐環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多元化的培訓模式緊密結合工作實際,真正實現教師的自主參與,并有利于研究成果和學習成果的轉化和個人素質的迅速提升。
(三)建立良好培訓關系,開發學習者資源教師培訓過程中,教師不僅有思維活動,還伴隨著深刻的情感體驗。積極的情感體驗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接受熱情,有助于學習認知,培訓者要給予教師學員充分的尊重、理解、寬容,積極回應,使他們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內在學習積極性,使其表現出“我要學”“我愿學”的積極心態。培訓者要擺正與教師學員之間的關系,做教師學習的積極促進者、組織者、協調者和服務者,照顧到學習者原有的經驗基礎和情緒情感,為其今后的提高和獲得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培訓者不是培訓學習中唯一的信息源,教師學員各自豐富的經驗為其學習新知識提供了基礎,也為群體學習提供了廣博的資源。培訓者要因勢利導,發揮教師本身的資源作用,加以利用。
(四)發揮團隊學習效能,強化學習者的對話交流當前,教師培訓已由特定的崗位技能培訓發展到自我創新、團隊共享、團隊互助的新階段。采用團隊學習會使教師培訓更具質感。為增強教師培訓的效果,培訓者應經常與教師保持對話交流,明確說明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任務要求。同時,還應借助團隊學習對成員強有力的影響,成員間就一些特定環境中的共同話題,進行思考、討論、協調意見,幫助教師學員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糾正錯誤認識,使模糊的設計明朗化,促進知識的遷移,形成新的實踐策略,對處理現實教育事件都具有指導意義。
(五)建立培訓考核體系,強調發展性評價評估培訓效果不能只看在培訓中提供給教師什么,而是要考量教師通過培訓改變了什么。對參加培訓的教師而言,個體的觀念、能力、知識和技能有多少積極的改變。發展性評價是新型的培訓考核模式,主要以教師發展為目標,以自我評價為核心內容,強調評價過程中的教師積極主動參與,通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獲得自主發展。發展性教師評價注重評價標準及角度的多向化,不拘于評價教師的知識、能力等外在的行為,還會涉及其情感、性格的健全發展及審美情趣、創造天賦等,通過評價雙方共同協商確立評價目標、確定評價計劃、收集評價信息、實施評價、指導反饋等環節。評價過程也是一個培養過程。教師在深刻了解教育教學過程的同時,也了解了評價過程,從而學會自我評價、主動發展。
(六)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發揮主渠道作用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繼續教育學院、省地兩級教育學院、縣區級教師進修學校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師培訓機構體系,組成了一支經驗豐富、陣容強大的專職培訓者隊伍。無論是對培訓需求的分析、課程教材的設計,還是培訓方式的確定、培訓活動的實施等,都離不開這些教師培訓機構的培訓者。培訓者應是教師培訓方案設計的主體,將“計劃的課程”轉化為“實施的課程”,并不斷根據學員具體的學習情境和特征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發揮培訓者在教師培訓工作中的組織、實施和引領等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基地各項建設,加大對培訓硬件設施的投入,優化培訓環境,為教師培訓提供有力保障。注重培訓、教研、科研、電教等部門之間的整體協作,實現研訓培一體化,提高培訓整體效益。還應加強培訓者的隊伍建設,任用能者為師,提高培訓質量,保證培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建立校本培訓基地校,選擇優秀的學校作為實踐場所,促使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作者:王戰英 程俊慧 單位:營口市教師進修學院 營口市鲅魚圈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