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1.1缺少“雙師型”教師
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師,一般學歷都很高,不是碩士畢業就是博士畢業,理論知識比較深厚,但是多數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在授課時往往以講授基礎理論為主,難以顧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在模擬會計實務過程中往往靠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想象,紙上談兵。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也只注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缺少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
1.2缺乏一套操作性強、高質量的會計模擬實驗教材
目前,不少高校會計教學所用的與實驗有關的教材和企業實際有著較大的區別,例如,一些過時的法規沒有及時更改、數字資料陳舊、新增加的內容沒有及時補充到教材中等,導致學生所學、所練的不能和實際接軌。有不少已參加工作的往屆會計畢業生反映:學校所學習的內容和實際不完全一樣。許多實驗教材所設計的會計綜合作業題,沒有將學生置身于企業實際的真實場景中,只是強化一下課堂所學知識而已,沒有起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更談不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的作用。教材覆蓋面較窄,多涉及企業會計事務,很少涉及其它行業,且均為現成的正確的數據,未能體現會計的審核監督職能。
1.3缺少實踐基地
很多高校的會計學院在寒假、暑假都會布置實踐類作業:自己聯系單位進行短期實踐活動。筆者發現,大型企業或事業單位一般不好進,而私企或小的服務行業所找的實習生多要求能長期任職,一般兩個月以上,并要求為大三大四學生,這樣一來大一大二學生的短期校外實踐活動很難只靠自己完成。大多數同學的實踐單位靠父母、親友幫助聯系,而一些家在農村,或父母沒有能力幫其聯系單位的同學,實踐活動就難于進行。那些找到正規實踐單位的同學,因為財務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單位并不讓這些短期實踐的學生接觸實賬,做一些具體的會計工作,只能提水或打掃衛生,成為“辦公室的守門人”,學生也十分苦惱。
2思考與建議
2.1足額安排實驗課和實踐課的課時
可以在每講完一個單元的理論課后,安排一次模擬實驗課;也可在理論課的同時穿插模擬實驗;每學期專業課學完時,可安排兩次綜合模擬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應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去處理具體的問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學期中間可與實體單位聯系,讓學生實地見習一至二次。這種“講一做一講一做一總結評價”的方式可使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將抽象的理論變為具體操作,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相應的實際操作技能。
2.2加強“雙師型”教師的選聘和培養
學校應多選聘一些理論和實踐能力俱佳的老師,同時可聘請社會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財務工作人員到校給學生做案例講座,或擔任學生的實踐指導老師。會計專業的教師在進行學術研究、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注意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學校可定期派老師到企、事業單位任職,建立教師職業技能培訓機制,讓教師充分熟悉會計崗位,掌握會計實務操作技能,收集真實的案例材料和數字資料,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
2.3選用市面上比較規范的教材或修訂、自編教材
選用市面上比較規范的教材,要注意緊跟現代會計發展,與實際會計事務接軌。也可修訂或自編教材,這就要求高校應派會計教師深人有關單位進行研究,收集真實的案例資料和數字資料,并聘請相關會計人員與高校教師合作,結合實際,對一些會計模擬實驗教材進行修訂或重新編寫,同時適當增加除企業外其他行業的會計內容。
2.4優化校企合作氛圍
學校應與一些中小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本著互贏的原則,校方可定期派老師到企業做調查研究,為企業做財務分析、對企業財會人員進行培訓。雙贏合作,也將帶來雙贏收獲。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企業會比較愿意接受前來實踐的學生,學生也有機會接觸一些具體的會計工作,進行實戰體驗。另外,學校也可幫助學生對外承接一些代理記賬等基礎性業務,方便低年級學生進行具體的會計工作,豐富會計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實際的會計工作,成為一個合格的、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大學生。
作者:王心田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數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