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問題及反思
(一)未考慮初高中學生學習心理的連貫性
中學生學習語文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學生的年齡不同、年級不同、身體發育不同都會導致心理差異。由于《義務教育法》的實施,學生在初中階段往往就近入學,學習環境比較熟悉,對朋友教師有一定的親切感。然而,高一學生來自不同的初中學校。他們不像初中時期那樣經常向成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他們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具有很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的發展呈現閉鎖性特點。這種心理反差不可避免地讓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產生了心理焦慮。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孔子所說的“好知”、“樂知”是學習語文的兩種境界,好知者眾,樂知者寡。當今語文教育的現實比孔子想象的要嚴峻得多。我在前人做過的調查中發現高一學生學習語文存在著很多不利的因素,他們有著呆板的學習方法和不良的學習習慣。部分同學認為高中語文難學,有很多同學對高中語文成績不滿意,幾乎很少的同學參加演講、朗誦等有意義的語文活動。初中時期活潑開朗的他們由于高中生活的不適應變得沉默寡言,熱情喪失,對語文逐漸失去了興趣。
(二)未考慮初高中教材難度、知識點方面的連貫性
初中的教材定位于適應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性、適應性。從初中語文知識的結構層次來看,每個單元僅包括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兩個板塊,每個單元都有本單元的預習提示。初中這些課文在語文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比較低,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在能力方面要求比較低,課文內容簡單,要求低,難點少。這就使學生養成依賴老師的不好的學習習慣,應有的能力沒有完全培養出來,把精力放在對課本的死記硬背上面。然而,高中教材定位于高考,高中分必修和選修課,知識結構和初中有明顯的不同,它是以某一話題為統領設計專題的。因此,在實際實施中加大了初高中教材間的裂縫。而且高中體現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內容密度大、要求高、坡度陡、難點多,在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高中的閱讀教學對教師也有很大的要求,他們必須變革教學方法,創造時機,喚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獨立思考,想象著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形成名師錢夢龍的“教的藝術”———“教師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藝術”。(四)未考慮初高中教學方法的連貫性初中屬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年齡較小,學習能力較低。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詩經〉兩首》時,語文教師往往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關雎》、《蒹葭》都是愛情詩,通過反復的有情感的朗讀,不難發現其中的愛情觀,因此,學生經常采用讀、背、記的學習方法。進入高中后,學生處于非義務教育階段,核心目標是高考,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會廣泛采用分析、討論、合作、聯想、質疑等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常常令學生產生思維的障礙與理解的困難。絕大部分高中教師沒有教過初中,甚至沒有聽過初中課,對初中教學了解很少,因此教師的教學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就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較大的知識難度的壓力下加上了教學方法的不適應,導致學習熱情下降,甚至喪失信心。當然,初高中語文教學的問題遠不止這些,這只是其中表現突出的幾個因素,也是我們最應該重視的幾個因素。
二、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措施
(一)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學理念
魏書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同樣是課堂,有的老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視為樂園。”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其銜接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高中語文教學能否順利地完成與初中教學的銜接,直接關系到高中語文的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具有廣博知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語文老師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造就“學識寬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只有成為大智者,老師才能順利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銜接的問題。此外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說傳統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繼承的前提下創新。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強化課堂教學質量意識,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積極做好心理銜接,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
首先教師應該明白初中升入高中給學生心理帶來的差異。為了消除“學習心理差異”,教師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困惑,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能夠明了初高中階段之間的差別,了解初高中語文學習的不同特點,培養自信的心理品質,做好學習上的各種準備。其次,教師還必須深入了解初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差異,教師應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不應把重心放在優等生上,要尊重人、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幫助他們形成健全人格,同樣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應有之義。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里心態開放,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以釋放。
(三)研究初中教材,以舊帶新
高一教師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別是初三的教材。因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初中的教材幫助我們過渡到高中的教學。如,在初三我們學了不少的詩詞,如《憶江南》、毛澤東《沁園春•雪》、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在高一的第一單元詩歌閱讀鑒賞中,教學《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雖然要求不一,但從學過的詩詞引入,不失為很好的過渡與銜接方法。其次,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創設似曾相識的教學環境,同時拓展了學生的學科知識積累。教師通過這種方法以舊帶新,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葉圣陶老先生講過“一個人有自學能力和習慣,將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
(四)教、學法的銜接
“語文教學的方法不是一種獨立的現象,而要受到多種教學因素的制約,語文教學方法也不是一種單一的模式,而是多姿多彩的。語文教學的方法更不是憑空產生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古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初中階段,由于課文比較短淺,教師常采用講讀、問答式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知識,講清要點,學生只要認真聽課做筆記,課后認真復習并完成課后及補充練習就行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強也缺乏探究精神。進入高中,注意教學一定是一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不斷深入的過程。其次是伴隨著知識層次的加深、知識容量的擴大,必須注重語文知識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獨立的探究精神。
三、結語
高中語文教育的銜接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會使語文教學在夾縫中生存,但是語文本身就是歷史深厚的文化,烏申斯基說得好,“在民族語言明亮而透徹的深處,不僅反映了祖國的自然,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全部歷史”。祖國的未來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因此我們要重視語文教學,重視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保證各要素、各教學環節辯證統一,協調發展,使語文教學過程處于動態的良性運行狀態。通過彌合從初中到高中語文教學的“裂縫”,幫助學生培養并樹立起對高中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以語文教學一貫制為思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作者:宋頌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