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語文走向自由教育的可能之路
1.對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
自由教育崇尚自由學術、自由知識。大學語文是所有課程里最能體現通識教育的一門課程,是一門大美的課程。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加大,人情意識逐漸淡薄,個體的關注焦點必然會回到自身的發展上,導致當代大學生過于關注自身利益,過于關注自身發展,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就極可能產生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使個人信仰世俗化。大學語文教學必須肩負起挽救文學的歷史使命來。我們無需再對一篇篇鮮活純美的課文進行殘酷的肢解,解題、介紹作者、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這種傳統的老八股教學程序早就應該被大學語文課堂拋棄,取而代之的應該是賞析、體會、吟誦、感動。當這個社會再一次謳歌真理、公平、正義、善良的時候,便是我們的人文學科教學凱旋之時。
2.在民主平等的關系中建立良好的教育行為
自由教育尊崇自由、寬松、平等的師生相處模式。自由教育視野下的新型師生關系體現為教師尊重學生人格、彼此平等對待,教學氛圍自由、寬松、平和。而教育是否真正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是否真正平等。大學語文課程歸根結底是一門語文課程,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永遠無法改變。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注定了它是一門情感性課程,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能從一篇課文延伸到無邊的社會現實,在一起暢談人生、青春、夢想、自由,這些關于人性的話題總是能最大程度上將人和人的距離縮短到最小,師生關系達到最大程度的融洽,語文課堂的人文教育感化功能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發揮最大的影響。所以,在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更需要我們任課老師堅持自由教育的理念,以平等的心態面對學生,和他們發自肺腑地交流、談心,而不是高高在上,自端身價,讓學生覺得難以接近。
二、自由教育之于大學語文教學的理想
1.人文的宗旨
雅斯貝爾斯強調,教育是人與人主體間靈肉的交流,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體會,意志行為的統一,并利用文化傳遞的功能,將文化代代相傳,使人格自由自在的生成,并啟迪自由的天性。自由教育強調自由教育方式,宣傳人本自由理念。大學語文學科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自由教育理念,是自由教育思想最完美的詮釋。教育作為凈化人靈魂的工具,它的本質目的是要呼喚人性的回歸,引導人們自由、純真、快樂地享受人生旅程。語文課程,它的終級目標就是通過喚醒學生內心“善”的本質,引導學生靈魂覺醒,從而正視自己、正視生活,真正達到向善生存的最終意義。因此,語文自由教育的最終指向是人類向善、向美的生存方式,語文自由教育其實就是喚醒靈魂的教育,我們可以把它比喻為“一陣花香喚醒整個清晨,一個靈魂普渡千萬種人生”。
2.審美的感想
在中國的教育領域,審美功能往往被人們忽視、貶低、遺忘。雖然人們往往把藝術功能歸結為認知、教育及審美三個方面,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只重視教育、注重功能,審美功能直接被忽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藝術的政治宣傳、教化功能被提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而審美的情懷卻被人為地忽略,僅僅成為形式主義的點綴而已。當然,我們反對藝術的"唯美主義"或"藝術至上主義",但審美教育不能從教育中抹殺,生活需要美好的東西,審美的眼光不能缺失。推崇美的事物、崇尚美的理念,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今天我們更應重視審美在教育功能中的沖鋒作用。語文教學中,審美無處不在,文學名篇都是美的載體,是審美的直接源泉,學生學習的不應該僅是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篇章結構等枯燥乏味的形式方面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感受文章內部豐美的韻致。因此,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韻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敏銳的美感捕捉能力,審美教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休閑的意蘊
西方教育就是在休閑的意境下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由時間的增加成為歷史的必然,休閑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學會休閑,提升休閑生活的質量,充分享受人生的幸福,教育的介入也就成為必然。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由教育其實也是一種休閑教育。因此,與自由教育休戚相關的大學語文教學具有了非常明顯的休閑意蘊。大學語文教學應更輕松,更休閑,更富于美的享受。大學語文教學應更注重閱讀,注重感受。閱讀是成本不高的休閑,是可以全民享受的休閑,越是文明的社會,民眾的閱讀頻率越高,這種單純而又高貴的休閑產生的社會影響是無法估量的,閱讀足以讓任何卑微的生命染上高貴的顏色,讓文明的社會錦上添花。教育絕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只是你“教”、我“學”的過程,自由教育貫穿于教育的整個領域。教育在于傳遞自由之理念、審美之情趣、人文之宗旨。語文呈現的是一種文化底蘊、人文厚度,作為語文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這份神圣的事業的重要意義,才能真正體會到語文教學真諦。大學語文自由教育,擔負著對工具主義教育的否定,承載著對知識論教育的批判,它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能夠幫助人們反思生命的智慧教育,也是從人存在的終極意義上對生活進行追問、尋根的生存教育。
作者:夏伶 王琳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