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德育課的積極作用
《我送老師一朵花》則讓學生領(lǐng)會到老師平時對自己的教誨,明白老師們的良苦用心,以后學習也會更努力與積極。《我更了解自己了》則是對自我的認識與剖析,人只有首先對自我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對他人、對社會有感知,而自我意識也應當深入到德育教育中。這些良好的素材不僅有十分積極與正面的教育意義,也和學生的生活都有緊密聯(lián)系,德育只有朝生活化的方向發(fā)展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它的價值與作用。
二、小學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德育在小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很多學校只是口頭上重視,理論上重視,真正到實踐過程中,德育仍然變得很薄弱。例如,在講授《平安回家》的課程時,在給學生講完了所有課程內(nèi)容,讓學生對于自己回家的路線、各種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指示牌有了正確的認識后,我讓學生嘗試自己“平安回家”,不要父母接。在接下來的一次課堂上,我讓自己“平安回家”的學生舉手,結(jié)果能夠看到的小手寥寥無幾,有的學生對于教師的話沒有在意,有的學生不敢自己回家,還有很多學生強行被父母接走,不讓他們嘗試自己回家。對于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只有最后能夠在生活中實踐過才能體現(xiàn)出它的意義,然而在我們的德育中往往是重理論而輕實踐,這是德育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三、校內(nèi)德育與校外德育脫節(jié)
德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德育的實施并不僅僅依靠于學校,家庭、社會也應當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實施過程中不難看出,即使學校在不斷加強德育,但學生在家所處的環(huán)境和學校完全不一致,這大大削減了德育在學校中積累的作用。例如,學校提倡學生間的團結(jié)互助,鼓勵學生間互相幫助,要學會替別人著想,然而學生回到家,往往是老人家長都無比寵愛,孩子是一個家庭的中心,什么要求家長都會加以滿足,學生受到的溺愛和學校中倡導的理念完全不一致。這種校內(nèi)德育和校外德育的沖突是德育的一大弊病。
四、小學品德課生活化的發(fā)展方向
1.將品德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德育如果是單純的理論灌輸形式,往往不太容易被學生接受,尤其是心智還不成熟的小學生,單純的理論知識只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能夠發(fā)揮的作用也不明顯,因此,在實踐中,不妨將德育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在學習《社會文明大家談》時,要讓學生將課堂的知識帶到生活中,讓他們注意自己行為的文明,公共場所不應當喧嘩并且注意自己的言行。此外,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這個世界的關(guān)注,讓他們對于苦難的人要有憐憫之心,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去觀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讓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有認識。針對剛剛過去的地震災害,還可以組織學生給災區(qū)小朋友寫封信,讓學生學會關(guān)愛他人。
2.讓品德走出校園,走進生活德育如果只是局限在校園,它的作用往往十分局限,應當讓德育深入學生生活的每個部分,這樣德育的作用才能滲透出來。尤其是學生在家里時,要教導他們關(guān)愛家人,生活中承擔他們應有的責任。比如定期去看望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幫助父母做家務,在家里主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德育需要深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生活對于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及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價值與觀念往往能夠伴隨他們一生,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要深化德育的痕跡,讓德育很好地發(fā)揮它應有的功效,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五、結(jié)語
德育應當貫穿在任何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要讓學生掌握特定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賦予學生正確的眼光來認識與看待這個世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德育正好能發(fā)揮這樣的功效。想要深化德育,需要讓它更好地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在生活中懂得約束與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與思想,并且不僅是在學校,在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讓德育滲透其中,這樣德育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功效。
作者:成金娣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