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和觀念
學生是學習中的主人,新課標的制定打破了過去僵化的教學模式。由以前的教師“教”為核心轉變為當前的以學生“學”為核心。也就是說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自主學習的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合作、探討、感悟、體驗、內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例如筆者在教《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做了如下設計:先把教學內容改編成話劇劇本,然后分組選角色進行排練,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深刻地認識和體會那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啊?他的新裝是怎樣的新裝?為什么大人看不出來,而小孩子能看出來?筆者認為通過這一活動諸如此類的重點問題會迎刃而解。再由學生分組表演,表演結束后再提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既給學生寬松對時間與空間,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真可謂一舉多得。所以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把教學中的自主權是否交給學生,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如果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對學生來說那大有裨益。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其這一地位永遠不可能改變,也不會改變,備教法、備教材是備課當中不可缺少的重點環節,但筆者認為備學生才是關鍵所在,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一點作為我們語文老師絕不能忽視,永遠應該銘記。因為只有了解掌握了學生的基本情況,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如學生的知識儲備怎樣,學習興趣如何,文化修養和人文情懷咋樣,家庭教育和愛好怎樣等方面都要考慮進去。只有做到這些老師才能去營造適合于學生發展的問題情境,才能去構建“教師搭臺,學生唱戲”的雙主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向學生追問課文后面的一個問題:我們一家回來改乘圣瑪洛船,這究竟是為什么啊?然后讓學生合作、自主、探究這一問題,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認真閱讀和思考這一問題,通過閱讀和思考,他們會得到正確的答案:原因只是為了躲避叔叔于勒。為什么躲避叔叔于勒呢?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他從一個我們記憶中的富翁變成了窮水手。那之前為什么我們天天念叨他呢?是因為他在信中說要給“我”父親一大筆錢。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追問,就可以使學生強烈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比親情更重要的炎涼與冷漠的這一主題。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正能體現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是我們語文老師最應該做的事情。
三、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就語文學科而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為語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懷,為學生終身良性、全面發展大打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是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總而言之,我們要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精神,使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主動的、積極的。至于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題參與精神,這就需要發揮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在文本、教師和學生的多重對話中具體地組織課堂教學。
作者:李文德 單位:甘肅省隴西縣南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