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初中歷史論文
一、利用插圖,引發興趣
新編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形象的插圖,生動有趣、直觀形象,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圖文并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利用插圖結合教材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將教材內容與插圖有機結合,給學生細致講解,引發學生興趣,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教學《戰國七雄》時,教材中有一幅《商鞅舌戰圖》,而該課的重點內容是商鞅變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商鞅變法的情況,我先從這幅圖開始講起。這幅圖畫的是當時商鞅與大臣們舌戰的情景,中間坐著的就是秦孝公,手拿竹簡、振振有詞,與大臣進行辯論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辯論中喊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意思是說只要變法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這一歷史性的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做決定,他同意商鞅進行變法,這才使得商鞅變法得以實施。學生深深地被這個故事吸引,產生了求知欲望,接下來再通過具體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商鞅本人的氣概和才華、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讓學生從歷史事實中概括出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為其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打下基礎。這樣,通過圖文并茂的講解,學生對這一歷史事實的記憶更為深刻,對這一事實引發的歷史作用以及對歷史趨勢的影響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組織語言、表達觀點。
二、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產生疑問、解決疑問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巧妙地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感覺,然后經過點撥、引導,又讓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當他們解決掉一個疑問之后,得到了成功的快感,激發了求知欲望,從而又帶著興趣去探究下一個疑問,這樣層層深入、不斷進步。如在講“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我首先從現代生活中離不開紙讓學生感受到紙的重要性,然后再圍繞紙的作用展開疑問,如紙的發明時間是什么時候,造紙用的原料是什么,紙的特點有什么,紙和古代竹簡、帛書比起來有什么優點,這樣環環相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斷思考,鍛煉思維能力,又使他們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提高了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三、創設情境,在體驗中激發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中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善于為學生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獨特的情境中體會情感,體會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教師對歷史事實的教學一定要做到具體、生動,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感受歷史人物的喜與悲,同時加深對歷史人物和事實的了解,建立歷史知識的系統。這樣,通過情感教學,以情動人,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歷史,認識歷史,在歷史學習中修身養性,陶冶自己的性情。
四、總結
此外,激發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引入典故、詩詞朗誦、編寫歌謠等,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合理利用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將學習化繁為簡,從而使其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帶著興趣去探索、研究。這樣在課堂中既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感,又能使其增長一定的歷史知識,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真正達到使學生學習歷史以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林恒智 單位:福建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培文實驗高級中學